乡村研究数据库 >
边缘缝隙:菜农生存环境
边缘缝隙:菜农生存环境
报告字数:63416字
报告页数:85页
摘要: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澳门半岛“土地狭小,岗陵起伏,既乏森林矿产之利,农业生产亦无可言,一切日常饮食所需,工业之主要原料及燃料,皆须由外输入”。按照诺思(North,D.C.)的论述,这种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成为决定该地区的规模和特征的因素之一。因此,50年代具有一定规模的菜农的突然产生,体现出极大的偶然性,这是由于菜农的耕地并非传统农地,而是对20~30年代填海地进行改造后的土地;大部分菜农也并非澳门本地居民,而是来自外地。如果对此进行探源,那么,是否正如一些澳门宣传资料以及相关书籍介绍的,澳门仅由一个渔村演变而来?早期的澳门有无农村、农田和种植活动?菜农的耕地如果不是传统农地,这些土地又从何而来?菜农的产生除偶然性之外,还有无必然性?澳葡政府对菜农的扶持是否长期持续进行?这些想必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章拟立足于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边缘区的由来,研究菜农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和澳葡政府对菜农政策的变化,力求寻找菜农生存环境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碰撞根源。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地理维度:城市边缘区的由来
- (一)早期的农村与农田
- (二)早期的蔬菜种植
- (三)边缘区的形成——以马场和新口岸为例
- 二 生成动因:内外合力挤压
- (一)菜农产生动因解读
- (二)菜农农产品生产
- (三)菜田面积和菜农人口演变
- 三 政府行为:农业政策的阶段性倾斜
- (一)以离岛为重心发展农林牧业的设想
- (二)对发展农林业的支持
- (三)对澳葡政府农业政策的评价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