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黄河下游农区城市化与社会转型
黄河下游农区城市化与社会转型

作者:耿明斋

所属图书:黄河下游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

图书作者:耿明斋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报告字数:31106字 报告页数:40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降至2013年的7.7%。长期以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红利”——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及全球化红利,正逐渐减弱,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即区域差距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低”,与其说是为调整产业结构,不如说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巨大困难的“无奈”。我国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与出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一直不强,甚至近几年来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尽管我国多次强调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这一目标迟迟无法得以实现。其根本原因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过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资本、知识、人力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源,2010年我国历史性地实现了城市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居住人口,即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率超过50%,但如果按城市户籍人口来计量,我国的城市化率不足40%(简新华,2010),即便是统计意义上的50%的城市化率,也仅仅与美国1910年、日本1960年的城市化水平相当,这与我国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长期拖累我国经济发展后腿的内需不足。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21世纪影响全球的两大事件,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足见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的重视。本研究的对象是黄河下游农区,而这一区域居住的农村人口占我国农村人口总数的11.1%,其城市化问题的最终解决对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率过低问题的解决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正是源于此,本章主要研究的就是黄河下游农区的城市化问题。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文献评述
  •         一 国外文献评述
  •         二 国内文献评述
  • 第二节 黄河下游农区城市化历史及发展现状
  •         一 我国不同区域以及黄河下游农区的城市化水平变动情况
  •         二 我国近期人口、非农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变动趋势及现状
  •         三 我国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其对黄河下游农区城市化的影响
  • 第三节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二 黄河下游农区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