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作者:潘家华 庄贵阳 马建平 朱守先

所属图书:全面深化改革二十论

图书作者:李培林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报告字数:16227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迅速,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与此同时,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活、生态环境不断退化。2013年,雾霾席卷了华北、东北、东南沿海乃至波及西南地区,几近半个中国。全国各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下降,饮水卫生难有保障。2014年发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显示,从点位监测看,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达到16.1%,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耕地点位超标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高达19.4%。此外,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过50%。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垃圾围城、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均需重视和解决。曾几何时,蓝天白云、江河清澈、山川秀美、牛羊成群,“美丽中国”本是现实,但而今已变成中国的“环境梦”。环境破坏的严酷现实表明,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未能也难以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再建、再现“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文将在梳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未来对其进行优化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与总体特征
  •         1.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
  •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总体特征
  • 二 中国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责权分离
  •         2.协而不调
  •         3.行政主导
  •         4.红线缺失
  •         5.执法缺位
  • 四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与路径选择
  •         1.凝聚转型意识
  •         2.强化红线约束
  •         3.完善治理格局
  •         4.构建区域协调机制和问责机制
  •         5.建立自然资产负债平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