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绪论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作为社会基础变量的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转变,生育率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从而导致青少年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死亡率也逐渐降低,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人口的比重不断攀升,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6.92%,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有10956万人,占人口比重的8.3%,当前,老年人口正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的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7%以上,即为老年型国家或老龄化社会,这就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体,不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进步,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老龄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发展老龄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 老年人口
- 二 老龄化
- 三 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
- 四 老龄事业与创新社会管理
- 第二节 中国老龄化进程与特点
- 一 中国老龄化进程
- 二 中国老龄化特点
- 第三节 老龄事业的地位与重要性
- 一 发展老龄事业的理论基础
- 二 老龄事业的地位
- 三 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
- 第四节 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趋势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三 发展趋势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