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东汉后期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
东汉后期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
报告字数:14459字
报告页数:15页
摘要:东汉后期,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蜀鹤鸣山(古称鹄鸣山)中,布教传道。张陵死,子张衡行其道。衡死,子张鲁复行其道,以“五斗米道”割据汉中,政教合一,雄踞巴汉。汉末,丞相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投降,受曹操之封而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随着曹操及其部属迁汉中之民于关中、洛邺,五斗米道遂传至北方。晋永嘉年间,张陵后裔于江西龙虎山建上清宫,尊张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形成“天师道”教派。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变革早期道教而成“北天师道”,庐山道士陆修静变革道教、吸纳佛教而成“南天师道”。隋唐后南北天师道合流。明大德年间,张氏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天师道各派,统称“正一道”,至元明时成为南方道教的主流,流传后世。这是史书的基本记载,也是道教的传统说法。但是,关于五斗米道的起源及其在巴蜀汉中阶段的发展演进,从学术角度来看还有疑问和争论,本文试做探讨、考述。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五斗米道”是张陵创立的吗?
- 二 五斗米道的地域文化渊源
- 三 张修其人及其死因
- 四 “五斗米道”名称的来源
- 五 鹄鸣山和两座鹤鸣山
- 六 张鲁父子皆被封侯是否恰当?
- 七 张鲁政权属于农民起义性质吗?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