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景观社会的悖论
景观社会的悖论

作者:谢小芹

##谢小芹

所属图书:制造景观

图书作者:谢小芹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报告字数:30800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乡村旅游的原初内涵是借用文化上的价值来改善物质上的滞后。然而景观设计者们所践行的景观化道路并未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兼顾性发展。相反,地方政府在获得高额财政收入的同时,整体地方经济的稍微增长却需要文化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一种“旅游后‘废墟’现象”。权威性政府和霸权性资本成为塑造景观的主要力量,而地方村社则面临较大压力,张玉林认为“考虑到权力和资本都具有贪得无厌、不断扩张的本性,为了权力本身的壮大和利润的增加,它们都必然倾向于控制和汲取更多的资源,从人、财、物,到信息、符号和话语权,也必然会在土地和空间方面进行拓展”。“停车场、酒店等都是骑在农田上的”,这是村民的朴素话语,却映射出资本和权力肆无忌惮的扩张性。景观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驱除当地文化丰富内涵的过程,让生活其中的村民被动或主动边缘化及导致村庄主体性的缺失。政府仅仅通过行政权和规划等设计景观蓝图,但忽视了村庄作为生活和私人空间的特性。借用旅游促进发展的庇佑,地方政府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和附带的政治目标,资本则对其进行具体编码。总之,景观社会是由权力和资本诠释、筹划和实践的,是通过国家重新塑造乡村社会的想象和制度结构强制性的安排以及部分游客和村民赞同、同意甚至合谋而达成的集体产物。这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村社会就被卷入一场谋划好的剧目中,而将其卷入的还有全球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景观霸权的统治下,一亩地和一个村庄代表的只是单一的产品意义,而非村民视野中的“我们的祖业地”和“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景观社会的悖论。内视角和外视角是文学中的两种叙述方式,本书从这两大视角来看待景观社会的悖论,进而反思“谁的发展,谁的景观”之问题。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内视角下的景观与村社
  •         一 外化的“家”
  •         二 无主体性的村庄
  •         三 文化的断裂和危机
  •         四 日常生活的“政治化”与“去生活化”
  •         五 安全感的丧失和焦虑感的产生
  •         六 空间的二元性、隔离和碎片化
  • 第二节 外视角下的文化与村寨
  •         一 在固定的“文化模式”中旅游
  •         二 “休闲”变“闲忙”
  •         三 自我实现的受阻
  • 第三节 产销分离
  •         一 主客关系的研究
  •         二 “主体间性的诗意化栖居”的破坏
  • 第四节 小结:谁的村寨,谁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