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人力资本在反贫困中的效用: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在反贫困中的效用: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报告字数:19867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贫困”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是不同的。按照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的定义,贫困是“物质生活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引自斯卡皮蒂,1986:113)。现代西方经济学对“贫困”的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生活水平,二是教育状况,三是社会地位。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时,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113)。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又提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世界银行,1990:26)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又将“贫困”进一步定义为“福利的被剥夺状态”,即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缺衣少食,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没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等”(世界银行,2001: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文贫困”概念,认为贫困不仅包括人均收入因素,也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环境质量等。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全球反贫困实践及其反思
- 1.全球贫困现状
- 2.经济增长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 3.经济增长不能完全消除贫困
- 二 人力资本效应:反贫困的理论诠释
- 1.人力资本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 2.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
- 3.人力资本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 三 人力资本效用:反贫困的实证分析
- 1.人力资本投资在国际上的应用
- 2.中国的经验与路径选择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