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生产组织形式变迁过程中的劳动者主体性建构——基于“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
生产组织形式变迁过程中的劳动者主体性建构——基于“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
报告字数:12129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40年的改革开放浓缩了西方工业化国家近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在当代中国的工作和生产组织形式也如生产组织演变历程的切片样本,从最初的手工工场到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式组织方式,都鲜活地存在于中国的各个生产场所中。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在发展历程中既经历各工业化国家在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类似问题,同时也要面对新的生产力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尤其在全球产业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中国凭借后发优势弯道超车,信息互联网为企业生产分工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深入提供平台,同时更加强调全生产链条的协同制造(李子坤,2016)。互联网经济中的平台经济使销售—消费的壁垒被打破,生产者、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通过平台直接相连。互联网经济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提高全生产过程的精准协同中,也体现在将消费者也纳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费者不但可以直接参与生产设计,甚至可以参与劳动监控过程。在大众热议新业态和新生产组织形式时,生产力的提供者——劳动者的角色和地位问题引发了新的关注。实际上,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不但推进了快速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源动力。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在新业态下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正在发生的急速变革是否影响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角色?当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新业态带来的技术变革和管理革新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和探讨以剥离人工重复劳动为主要特征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经济发展对劳动者主体性建构及发挥的深刻影响,以及思考在劳动力被逐步替代的今天,劳动者的主体性发挥如何作用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分析劳动者在工业化历程中的主体性与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业态下劳动者的主体性。基于对互动关系的分析,进而建立更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提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工业化驱动下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和劳动者
- (一)“珠江模式”:从“三来一补”到“腾笼换鸟”
- (二)“苏南模式”:从乡镇企业到外向型战略
- 二 拒绝和嵌入:劳动者的主体性建构和生产组织形式变迁
- 三 平台经济为劳动者主体性建构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