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
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
报告字数:31594字
报告页数:41页
摘要:阐释中国道路,既需要严格的政治界定(“政治话语”),也需要深入的学理阐释(“学术话语”),两者应当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从学术的角度阐释好中国道路?在本章,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入把握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第一节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中国道路进行总体透视。中国道路的唯物史观的审视,至少涉及三个重要主题:一是基于“发达社会主义观”和“发展中社会主义观”的有效区分,把握中国道路的现代化主题;二是基于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逻辑,揭示出中国道路要遵循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规律;三是基于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之新现代性的独特性质。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细致地阐释中国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辑。其一,中国道路超越了资本现代性逻辑,呈现“社会主义制度逻辑”。其二,中国道路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逻辑,吸纳了“市场经济逻辑”。其三,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串联式发展逻辑”,表现为以新型工业化为特征的“并联式发展逻辑”。第三节更为具体地透视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旨在说明,资本、国家和人民构成了中国道路的三元主体或结构,中国道路的实践展开就是这三种力量的推动及其相互协调。中国道路是一条利用资本并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路;中国道路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双重功能,其表现为动力、平衡和导引等作用;人民是中国道路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它引导和规范资本和国家权力。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整体图景
- 一 社会主义如何“遭遇”现代化?
- 二 以生产方式为中轴的现代化逻辑
- 三 “新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
-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辑
- 一 关于中国道路的现有解释框架及其问题
- 二 中国道路的三重超越
- 第三节 中国道路的三元结构
- 一 利用资本与驾驭资本
- 二 国家的功能
- 三 人民主体力量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