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作者:唐爱军

所属图书: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

图书作者:唐爱军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报告字数:18126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中国崛起呼唤话语崛起。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须臾不可分。中国话语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极广的概念。从基本路向来看,中国话语指的是立足于“中国本位”,用中国自主的概念、范式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奇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系统。当前,我们一些理论、话语还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长期以来,我们进行的是“话语进口”,完全用西方概念和话语体系套解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在现实中常常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话语之履,导致的理论恶果是“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破除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紧迫任务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然,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在本章主要聚焦两个层面。一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的转型与建构。我们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显现的从“革命”到“改革”的话语转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中国改革话语体系建构。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成了阐释中国道路、建构中国话语的主体框架、核心逻辑。我们必须积极自觉地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并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现代性,争取掌握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从“革命”到“改革”的话语转型
  •         一 革命话语的历史变迁
  •         二 改革话语的建构
  •         三 话语变迁与意识形态转型
  • 第二节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         一 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转换
  •         二 从“传统模式”到“中国特色”的话语转换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