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村政治生活的变迁
中村政治生活的变迁

作者:毛丹 王志邦 萧楼

##毛丹 王志邦 萧楼

所属图书:经验中国 以浙江七村为个案

图书作者:毛丹 王志邦 萧楼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报告字数:34392字 报告页数:51页
摘要:1949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要了解这50多年间的变化,把1949年作为一个分界线是欠明智的。实际上,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都可以在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找到原型。许多美国的观察家和学者都对这些政策作了令人敬佩的描述和研究,并把它们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1938年至50年代初期的静悄悄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相对公正的社会,但党的教条主义者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是,好像它几乎从未出现过。党的许多领导人在认识到自己正在通过集体化和国营化经济取代农民家庭经济、领导一场通向社会主义和公正的阶级斗争之后,便把农民的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看做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倾向,并把资本主义描绘成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极少数富人和贫困化的大众。党的领导人如此迷恋苏联道路,以致他们从未认识到进行自我革新的重要性。40年代所进行的静悄悄的革命,本来可以避开苏联的信条,但最终还是采用了它,而在领导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对后来影响巨大。受社会主义以国营工业为基础的理论所驱使,党的领导人未能从他们在农村解放平均主义小农经济的生产力这一特殊经历中伕绎出普遍性原则。”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1949~1956年:私性社会的初步转型
  •         (一)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的权威变化
  •         (二)合作化运动与“家”的萎缩
  • 第二节 1956~1984年:“刚性政治”10972321的兴衰
  •         (一)人民公社运动与“家长制”的扩散
  •         (二)家庭功能的进一步萎缩
  •         (三)阶级斗争对村庄和家庭的影响
  •         (四)反市场与反传统文化相结合所造成的影响
  •         (五)模范的遴选及其变化
  •         (六)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的群众路线与干部变化
  • 第三节 1984~1999年:乡土逻辑下的“柔性政治”
  •         (一)乡村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变化
  •         (二)农村干部的“政治技巧”
  •         (三)村庄中的政治竞争及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