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干部——知识分子阶层”的更新与重构
“干部——知识分子阶层”的更新与重构

作者:关家麟 黄陵东

##关家麟 黄陵东

所属图书:中国东部地区社会结构变迁

图书作者:关家麟 黄陵东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报告字数:30173字 报告页数:43页
摘要: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在非农业户口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身份群体:国家干部和工人。国家干部可分为二大类型:一是国家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即狭义上的“干部”;二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教学、新闻出版和图书、文艺及卫生、体育等工作的知识分子,即“技术干部”。二者在编制上有别于工人属于干部编制,在工资级别、工作待遇、出差补助、住房、医疗、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工人,而工人又优于农民。也就是说,在传统体制内形成了事实上的三级式阶层结构,具有干部身份的“干部——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三个阶层中社会地位最高的阶层,并具有较高程度的封闭性或凝固性。按政策,只有两种人才可以成为干部,一种是正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的,不论当官与否,一律列为干部编制;一种是连级以上军队转业人员。还有就是国家每年划拨一定的干部指标,从工人或其他群体中提拔少许干部。一个人一旦取得干部身份一般终身享有,工人想取得干部身份比农民转变为工人更为艰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各项制度和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一相对封闭的阶层也进一步发生分化。但由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再加上原计划体制内成员对其自身社会地位乃至特殊利益的极力维护与迷恋,这一阶层的分化与流动滞后于工人、农民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层推进,变动和分化仍将持续。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干部阶层的变化与发展
  •         1.队伍人数的变动
  •         2.干部年龄结构的变动
  •         3.干部文化结构的变动
  •         4.干部的收入与隐性差距
  •         5.干部的地位和形象
  •         6.干部队伍的分离
  • 二 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与发展
  •         1.知识分子的界定
  •         2.知识分子的数量和结构
  •         3.知识分子的待遇
  •         4.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