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1949年以来合肥市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1949年以来合肥市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报告字数:32048字
报告页数:44页
摘要: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史记》记载,“合肥”来源于淝水,淝水古名施水,在合肥附近有支流汇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施合于肥”之说,故名“合肥”。合肥历史悠久,秦朝置合肥县,隋朝置庐州府于合肥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合肥于1949年1月21日建市,1952年成为安徽省省会。2000年全市辖3个市区、1个郊区及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另辖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9个乡镇,1997个行政村。2002年合肥市总面积726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596.0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29.9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2.57万人。合肥市拥有30余所大专院校,5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190多个研究所。其中,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离子所已成为世界实验室在中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享誉世界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同步辐射实验室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科教基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杰出代表,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对亚太地区特别开放的四大科技工业园之一。今天,合肥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位居全国第二。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合肥市社会结构变迁概况
- 一 城市化的推进带来合肥市人口的剧增
- 二 所有制的多元化使社会流动日益频繁,阶层分化日趋明显
- 三 人们对生存方式的选择也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1978年以来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口流动
- 二 科教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离,为新阶层的成长提供了丰厚土壤
- 三 改革开放为合肥市的社会阶层分化提供了动力机制
- 第三节 合肥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因
-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物质基础
- 二 民主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为社会结构变迁创造必要条件
- 三 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离,是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因素
- 第四节 合肥市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
- 一 城乡结构的变化
- 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
- 三 投资结构的变化
- 四 智力结构的变化
- 五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六 外向型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五节 合肥市社会流动的特征
- 一 农村向城市流动、小城镇向大城市流动
- 二 体制内向体制外流动
- 三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流动
- 第六节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变迁
- 一 对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进行科学分析需要新的视角
- 二 工人阶级的阶层扩大了
- 三 农民阶级的阶层分化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