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三亚回族的宗教生活
三亚回族的宗教生活
报告字数:8787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无人可以回避“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一命题,这既是每一个中国人面临的个人问题,更是涉及全体中国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建构未来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涂尔干(Emile Durkheim)提出的“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命题历久弥新。为了论证社会构成的机制,涂尔干提出“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的区别:“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有机团结”是“个人不带任何中介地直接系属于社会”(涂尔干,2000)。“机械团结”存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成员的信仰、情感具有同质性,个人对他人的依赖度低,宗教观念可以是社会团结的基础;“有机团结”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社会成员对社会依赖度高,而宗教信仰对个人的影响相对“传统社会”为弱。涂尔干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著作中,通过对宗教信仰、亲属制度等社会事实的研究,以“集体意识”及其衍生出的“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等概念作为其分析前工业社会群体实现社会结合的关键,从而建构解释“人类何以组织起来”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化入日常:宗教集体意识的实践表达
- 第二节 心有灵犀:宗教集体意识与国家的互动
-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宗教集体意识与民间慈善活动
- 小结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