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近现代文化格局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合理化
近现代文化格局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合理化
报告字数:34428字
报告页数:37页
摘要: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或者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出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与帝国、城邦和民族国家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在规模扩张上,现代世界体系比以往的任何世界经济体——例如中国、波斯、罗马等帝国——都具有更强的动量。帝国不过是一种征集贡品的机制,而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政治力量被用来保证垄断权力(或尽可能如此)。国家减弱了作为中央的经济机构的作用,而更多地变成在其他经济交易中保证一定的进出口交换比率的手段”。通过保护市场机制、满足整个经济的生产前提(公共教育、交通运输)、使民法体系适应资本积累的需要(税法、银行法和商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系统从政治系统中获得了相对的独立。“这种新的组织原则为生产力的解放和规范结构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不仅引发了社会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也使整个人类社会交往的形式、范围及世界体系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西方文化在云南的传播
- (一)新式学校
- (二)基督教会与教会学校
- (三)大众传媒的萌发
- 第二节 “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与流行
- (一)中国各民族一体的观念与“中华民族”的提出
- (二)“中华民族”观念在国内政治领域的应用
- (三)“中华民族”概念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 第三节 中华民族认同、民族平等在云南文化生产中的表达
- (一)对少数民族的制度性歧视逐渐得到纠正
- (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观念在少数民族中的出现
- (三)各族平等视域下的云南民族史、民族文化研究
- 第四节 从“教化”到动员:文化生产功能的转变与民族关系演进
- (一)对中华民族内涵的多种阐释
- (二)大众传媒扮演的角色
- (三)政治、司法、行政体制并未发生相应改变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