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关系建构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关系建构

作者:刘涛

刘涛##刘涛

所属图书:文化视域下的社会变革

图书作者:刘涛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报告字数:39198字 报告页数:41页
摘要:作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文化生产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但作为具有同类属性、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出现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文化产业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发展起来的,但文化生产却必然是只要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存在,它们之间还是存在重大区别的。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由分散的、个体的创作转化为依照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加以组织并遵循惯例性的程式、规则和规定的商品生产。“不再是孤独的深思、不再是灵感的显现、不再是长期的积累,文化产业的生产者是组织化集体,其生产过程是精心设计的可控的批量复制,其产品是可以进入交换市场的物品。”时至今日,尽管随着信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又重新出现了“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迷信规模,而是重视“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生和持续,为满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市场需要,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已悄然改变,但它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经济活动类型所具有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属性却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民族文化产业的提出及其在云南的发展
  •         (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内涵
  •         (二)民族文化产业与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本土化
  •         (三)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符号
  •         (一)民族文化符号是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
  •         (二)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         (三)民族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性
  • 第三节 民族文化“符号化”与民族差异性的凸显
  •         (一)民族独有和“原生态”
  •         (二)宗教信仰
  •         (三)婚姻习俗
  •         (四)地方政权的历史
  • 第四节 文化多样性、主流价值观与国家民族的合理化
  •         (一)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主义
  •         (二)和而不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中国式诠释
  •         (三)国家民族认同与主流价值观
  •         (四)主流价值观、各民族交融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