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发展的话语——对中国乡村建设发展主义意识形态背景的思考
发展的话语——对中国乡村建设发展主义意识形态背景的思考
报告字数:40643字
报告页数:54页
摘要:改革开放后关于新中国农村问题的主流观点认为,土地改革和随后的人民公社制度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乡村共同体,而1978年之后的农村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乡村传统文化和村社共同体的回归。本研究试图提出一些商榷看法,即土地改革是对乡村社会出现的“病态”的基础性纠正,并重新提供了重建乡村共同体的社会条件;随后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制度也不可能消灭村社共同体文化和生存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改造,以适应推动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农村建设需要和国家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目标——现代民族国家。其过程、内容与结果比所谓的“破坏”实际上更具有所谓“草根社会”与国家政治、经济空前程度融合的建设性质。相反,对乡村村社共同体以及传统生活方式能够造成根本性颠覆的威胁力量,来自以简单化的市场取向的“现代化”对乡村的渗透。接下来的问题是,市场取向的“现代化”嵌入对传统乡村共同体的颠覆,不一定就是经常被假定的那种进步。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背景
- 二 作为生存共同体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
- 三 中国革命和农村社会变迁
- 四 “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战后“现代化”话语建构
- (一)发展的含义
- (二)“发展”叙述的理论化——从杜鲁门主义到“现代化”理论
- 五 中国的“二次革命”——农村社会变迁的意识形态背景
- (一)被迫另起炉灶——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二)农村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村的实践
- 六 未来中国农村建设与社会变迁
- (一)“现代化”范式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局限
- (二)作为现代性后果的城乡“二元”格局
- (三)挑战与机遇——建设新型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