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嬉戏的“堂口”
嬉戏的“堂口”

作者:牟利成

牟利成##牟利成

所属图书:隐遁的社会

图书作者:牟利成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报告字数:48700字 报告页数:56页
摘要:人们抓捕、收购、饲养蟋蟀,前后历时近两个月,其过程可以用“艰苦”来形容。人们为何会不辞辛劳地从事这样一个高成本的社会游戏?现代被市场经济之“成本-收益”观念塑造的人们可能会说,斗蟋蟀的人之所以这样辛苦(付出很高的成本)肯定是因为蟋蟀能给其带来高额的收益。“斗蟋蟀”的核心是一个“斗”字,那么人们真的能通过“斗”或“赌”获得经济上高额的收益吗?对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量化的数据给出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斗蟋社会及其成员而言,“成本-收益”框架本身就是虚假的。这就好比我们问人们为什么喜欢下棋,为何喜欢打扑克,一群女孩子为何喜欢一起跳皮筋一样。这些活动本身是一种人类的嬉戏,“嬉戏”是对参与之人合作和社会性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简单个体性快乐的追求。由此,可以说社会性的“嬉戏”乃是基于嬉戏框架对框架所规定之快乐和目的的追求。斗蟋蟀是一项在中国流行了千百年的社会性嬉戏。人们为了“嬉戏”而参与斗蟋,而不是为了直到现代才产生的“成本-收益”的观念参与斗蟋,这是每一个深入嬉戏过程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并能给出的一个答案。但“人们为什么斗蟋蟀”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获得回答。作为一项在中国盛行了千百年的社会性嬉戏,其答案一定要到人们的互动和关系结构中,到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中,到“嬉戏”本身承载的社会文化和传统中去寻找。而这样的寻找给出的答案很显然是社会学式的。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斗蟋的场所——“堂子”
  •         1.斗蟋的“市民堂”
  •         2.隐秘的“堂口”
  • 二 “堂子”的规则与结构
  • 三 “叫花”与“押花”
  •         1.过程
  •         2.“喊花”与“押花”的文化社会学解读
  • 四 “爆堂子”
  • 五 嬉戏中的“社会”与“国家”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