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村落的由来与演变
村落的由来与演变
报告字数:7738字
报告页数:12页
摘要:余干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县,以境处余水之干而得名。塔湾最初为信江故道西岸河湾,常有船舶搭靠在湾内避风,古人称之为“搭湾”,后因余干方言中“搭”与“塔”发音相似,当地人误之为“塔湾”。在相关文献记载中,“搭湾”与“塔湾”两种书写方式交叉换用的现象时常发生,到中华民国时期,一律采用“塔湾”二字,并一直沿用至今。明朝初年,有村民陆续迁入,在此繁衍生息,成为一个自然村落,塔湾作为一个村落,而非地名的发展历史由此拉开帷幕。1984年余干县全面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改公社为乡,设立黄芽村委会,至此,塔湾村成为余干县梅港乡黄芽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落,“九八”大洪灾之后,塔湾自然村整体向地势较高的塔背岭迁移,以山为界,村落一分为二,分成琚家村与毛家新村两个自然村。基于此,本章将从村落的由来与形成、村落建制沿革、村落现状等三大方面来全景式地展现塔湾自然村的形成及其演变。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村落的由来与形成
- 一 始迁之争
- 二 四姓入湾
- 三 村落与农户
- 第二节 村落的建制沿革
- 一 余干县建制沿革
- 二 新中国成立前村落建制
- 三 新中国成立后村落建制
- 第三节 村落当下现状
- 一 黄芽行政村概况
- 二 塔湾自然村现状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