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导论
摘要:“辽阔的大草原起伏着波浪,……深情的马头琴在悠扬地歌唱,……乳香轻轻地飘扬,酿造着幸福欢乐。……连绵的群山有无穷的宝藏,水草美丽的草原上布满着牛羊,……生我养我的乌珠穆沁故乡啊,唱也唱不完你美丽的风光。”一段《美丽的乌珠穆沁》歌词唱出了北疆草原的辽阔与浪漫。东乌珠穆沁旗地处我国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北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天然的牧草资源为这一区域社会的游牧生计及原生态传统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然而,在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地球村”里,似乎已经不存在任何一个完全封闭的世外桃源了。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游牧民就被逐渐卷入国家化、市场化的现代性体系中,从游牧到定居,直到目前的再定居,从牲畜作价归户到草场承包到户,再到今天的牧业现代化,他们的生计生活经历了一个变迁与转型的历史进程。这些让我们思考,这种变迁如何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这里的“人”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和应对这种变迁,背后是否存在一种深层的文化逻辑在起作用,在此过程中,他们又会经历一个怎样的不断选择及情感纠结的调适过程。这些问题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田野:选择与进入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一 主要概念界定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