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导论
摘要:在“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的制度安排下,进城经商活动被赋予了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必要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原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及“投机倒把”的自主经营劳动形式也逐渐摆脱“污名化”的身份,成为许多进城农民理想的劳动形式以及首选的劳动形式。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推行和深化,从允许进城农民经商到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降低创业门槛,当前进城经商已经转换为进城创业的表达,并且在全国城镇范围内形成“遍地开花”的格局。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测算,进城创业者数量已有约5577.2万人,占流动(乡—城、城—城)人口的19.13%。与群体规模庞大的印象相对照,进城创业也被贴上“做老板”的标签,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尤其和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打工劳动形式相比,创业劳动形式往往更受到进城农民的青睐。然而,与积极正面的形象对比,鉴于经营内容和形式,如经营具有区域文化的地方产品、假冒伪劣商品、低端产品等,进城创业经济被视为低端经济,进城创业者又被视为城镇社会中的低端劳动者。尤其在与城镇社会的管理部门博弈过程中,作为弱者的他们受到高度关注,成为社会讨论分析的焦点。在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审视进城创业现象,不仅关乎进城创业组织与创业者的发展,更涉及个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本研究对进城创业现象的分析,不仅仅因为进城创业具有社会学意义,更因为进城创业关涉当前“国计民生”。因此,本研究将直面进城创业现象,探究进城创业核心问题——进城创业组织如何运转,以此加深理解进城创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个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内容安排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