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报告字数:12792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日常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实语境。以活态性,即生活性为根本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是围绕具体事项展开的,作为社会背景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在把握局部的同时却将整体作为一个平凡琐碎、无足轻重的领域而加以忽视,这削弱了对那些日常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个别的日常现象只有在日常生活的整体中才能够被真正地加以理解。”不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日常生活都应是基础性话语。就我国而言,民俗学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关键力量,这与我国民俗学将“民俗”视为“过去的”某种存在物的研究范式不无关系。但在现代性日益主导人们日常生活时,作为关注传统生活方式为主的民俗学,需要从以具体民俗事象为主的研究范式中走出来,转向整体性更强、更具实践意义的日常生活范式,从而使民俗学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也就是说,日常生活转向将是民俗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并发挥自身价值所必备的学术视野。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和民俗生活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的关联与分野
- 三 另一种生活技术: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四 技术变革与非遗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 五 结语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