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有效性
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有效性

作者:傅永军 杨东东

傅永军 杨东东##孙麾 陈开举

所属图书:中国阐释学的兴起

图书作者:孙麾 陈开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报告字数:11609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当代中国的“公共阐释”理论,“公共阐释”自然成为建构中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基本框架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张江教授看来,所谓“公共阐释”概念,可以描述为“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若将这一理解与西方诠释学传统做一比对,可以发现“公共阐释”理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理性认证基础上的可公度性的阐释。这即是说,它所要解决的不是“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这样一个问题,而是“具有广泛共识的公共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公共阐释”理论在此处预设了一个阐释共同体的存在,并希望以公共理性保障有效的阐释共识的达成。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如下两个问题必须优先得到解决:第一,既然公共阐释要求的是一种共识性理解,那么这种理解的有效性该如何判定?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公共阐释的有效性判准。第二,如张江教授所言,有效阐释必须以“公共理性”作为保障,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公共理性的概念,它在何种意义上保证了有效阐释的实现?这是公共阐释得以立基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唯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公共阐释”的内涵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与澄清,并对公共阐释理论建构中应当遵行的一种形式化原则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公共阐释的有效性判准疏义
  • 二 有效的公共阐释:基于公共理性的程序使用
  • 三 阐释有效性之于公共阐释的建构意义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