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京奉铁路的概观和意蕴
京奉铁路的概观和意蕴

作者:李海滨

##李海滨

所属图书:“主干”与“动脉”

图书作者:李海滨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报告字数:34415字 报告页数:37页
摘要:缩地有方、任重致远的铁路是西方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结晶和象征。它不仅是“运费之低廉,时间之短缩,输送之安全”的交通工具,而且于国家而言“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皆恃此为命脉”,或曰“一国铁路发达与否,与其实业、教育、政治、国防等,殆无一不有重大影响”。不过,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利器进入中国的路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欲图中国进入铁路时代的渴望日益迫切和强烈,并且千方百计地向清廷进行游说、展览或演示,结果均碰壁而返、无果而终。尽管1876年英商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但它像划破夜空的闪电转瞬即逝,最终无法逃脱被拆毁的命运。1870—1880年代,随着中国边疆危机的日趋严重,清廷对铁路的坚拒逐渐软化,即由“一味排拒”逐步转为“力主筹办”,以图富国强兵、拱卫海疆。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廷迫于救亡图存而毅然兴办铁路。由此可见,“中国的铁路建设就是由这内外交压的潮流冲激出来的”,亦是清廷“为了巩固封建政权而在物质技术上采取的最后一招”。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情境中“孕育”和“成长”的京奉铁路,注定会被赋予异样的政治特质或意蕴。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势力对铁路的攘夺和宰制,以及中日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京奉铁路屡次陷入政治或军事纷争的旋涡而反复上演分裂与统一、行车停顿与恢复通车的史剧,又为它的政治特质提供了新的注脚。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京奉铁路沿革和概貌
  • 第二节 关于京奉铁路的争议和纠纷
  • 第三节 京奉铁路的分裂和统一
  • 第四节 北宁铁路关内外通车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