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公共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时间
公共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时间

作者:孙麾 陈开举

##孙麾 陈开举

所属图书:中国阐释学的兴起

图书作者:孙麾 陈开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报告字数:14020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理解和表达活动,“阐释”不仅针对文本(text),而且针对行动(act)和事件(event)。因此,就其内容而言,“阐释”既可以与文学或艺术活动有关,也可以与道德或政治活动有关。但无论是针对文本还是针对行动或事件,阐释作为一项人类活动,始终置身于人类的伦理生活语境之中,受到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特征及其规范条件的约束。因此,如果我们打算探讨“何为阐释”“何为好的阐释”,那么,我们就必须从伦理生活的角度来反思和叙述。而一旦我们认定“阐释”内在具有公共性,从而必须在“公共阐释”的意义上来理解其本质,那么,如何在公共的规范层面上为其奠定基础、划定边界,就变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将对阐释的类型做出区分,并借助学界已有讨论对“公共阐释”的基本特征予以刻画;其次将尝试指出“公共阐释”对“公共理性”的期待和依赖;最后,本文将指出,“公共阐释”的成功施行乃至“公共理性”的成功运作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进入一个基于人类社会历史而展开的“公共时间”通道之中。好的公共阐释,乃是有效运用公共理性的行为者在公共时间中自觉、恰当的实践活动使然。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阐释与公共阐释
  • 二 公共阐释与公共理性
  • 三 公共理性与公共时间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