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解释学与思想的客观性
解释学与思想的客观性
报告字数:14721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理论问题的积累越来越多,解释学——主要是作为“历史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此种情形的出现对于学术的推进和深化是有利的,因为我们的学术发展确实在整体上到达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先前积累起来的根本性问题和障碍能够通过解释学的介入而被揭示出来,并且被有效地课题化。然而,诸多学科对于解释学的理解和占用不仅差异悬殊,而且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一种以主观主义来定向的纷乱中。张江教授以“强制阐释”一词描述了这种颇为盛行的纷乱:它是以任意和武断为基本特征的;而且据说这样的任意和武断又是假“解释学”之名来操作和实行的。既然当代解释学拒绝了现代形而上学(或一般形而上学)立足其上的那种客观性,似乎它也就理应允诺主观性的为所欲为了。本文试图阐述的论点与之恰好相反:当代解释学的大端和主旨向来就是最坚决地捍卫思想的客观性(或解释的客观性),并且是在“超感性世界”能够保障的客观性垮坍之际要求重建思想或解释的客观性;那种从解释学的某些片段中引申出来的主观主义幻觉及其在各学科中的任意发挥,从一开始——并且在根本上——就已经误入歧途了。唯当思想的客观性这个根本之点被牢牢地把握住,解释学意识才可能对我们的学术整体形成积极而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 二
- 三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