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公众信心聚散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摘要:社会信心也称公众信心,是指能够使公众相信某一事物(目标)未来可以实现的一种心理力量,主要是指公众对某一行动主体、某一事物、某个具体对象的一种认可、信任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期望。公众的信心既有在对当前发生情况的理智认可基础上的心理相信成分,也有对未来发生事物的预期成分。对当前事物的信任度越高,对该事物未来发生的预期的相信度也越高,即公众的信心越高。所以,公众的信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信心对象的现实状态,一个是信心对象的未来心理预期。某一事物当前的现实状态越是稳定、可靠,对某个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期就越稳定,信任度与期望度就越高,即公众信心的力量就越大,反之亦然。公众信心的溃散,就是在对某个信心对象不认可、不信任基础上的对其发展前景的悲观的心理预期,即信心的瓦解。公众的社会信心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事物的公众信心。而信心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实体性的,就是对具体的事物、人物、机构的信心,一类是抽象性的,如对某个价值观、规则、信仰等精神性因素的信心。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当前社会信心主要特征
- 社会信心与公信力的关系
- 提高社会信心的途径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