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共产革命与米脂地主经济
共产革命与米脂地主经济
报告字数:17600字
报告页数:27页
摘要:陕北米脂县土地高度集中,“历史上就是大地主比较集中的区域”,最大的地主主要分布在杨家沟、银城、刘家峁、高庙山等地。如杨家沟马氏地主在20世纪40年代初拥有“买地”13977.5垧,其中1000垧以上者4家,最多者达1400余垧,土地遍布绥德、米脂、佳县等县。银城占人口8.96%的地主到1947年初仍有土地14065.5垧。刘家峁占户数2.2%的姜氏地主有地2060垧,占土地总数的59.5%,而占户数66.7%的贫农只有18.6%的土地。高庙山占户数2%的常氏地主有地3774垧,约为土地总数的63.7%,户均630垧,而占户数75%的贫雇农只有9.9%的土地。该县其他地方地主所占土地虽不像上述4个地方比例大,但亦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权不均问题。具体到某一地主拥有的土地则又十分分散,印斗地主常彦臣700垧地分租50个租户,常友文1300垧分租250个租户。杨家沟马维新1154.5垧地分为208块,每块平均5.5垧,最大未超过27垧;只有145.5垧在本村,其余分布在周围45里内的22个村庄,各村从最少的6垧到最多的302.5垧。马瑞唐1179垧地分成207块,分布在32个村子内,其中最远的村子距杨家沟50里。由此可知,米脂耕地主要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但土地又相对分散,不便于雇工经营,而以租佃为主。在中共革命中,米脂正是以大地主出名,其地主集团被认为是陕甘宁边区“地主阶级的代表”,故亦是检验中共能否与其“阶级敌人”结盟的重要场所。抗战时期,中共出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允许地主阶层及其经济关系继续存在,且开始与之积极合作。同时,亦采取了减租减息、“救国公粮”等一系列抑制地主经济发展的政策,以逐步弱化其经济力量。基于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以米脂县作为描述中共抗日根据地区域地主经济面貌或检视战时地主、农民与共产党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样本是比较有效的。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米脂地主的主要经济关系
- (一)租佃关系
- (二)雇佣关系
- (三)借贷关系
- 二 革命中的米脂地主经济
- (一)减租
- (二)减息
- (三)公粮负担
- (四)收入变化
- 三 米脂地主对中共政策的回应
- (一)被动因应
- (二)适应新政权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