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涂圣伟:统筹“三大任务”缩小城乡差别

专家观点

涂圣伟:统筹“三大任务”缩小城乡差别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涂圣伟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4日

统筹“三大任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性任务。要围绕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这一主线,发挥好制度创新、市场联通、技术赋能的协同效应,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深化城乡联动改革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解决好这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深化城乡融合领域的改革。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综合性强、复杂度高,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零敲碎打的调整也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公平和效率,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改革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充分释放出改革整体效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越是深入推进改革,越需要注重改革的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不断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是一个发展命题,更是一个改革命题,需要通过改革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工农城乡循环。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谈农村,必须系统谋划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城乡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其中,关键在于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做好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文章,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高效配置、在产业之间有序流动。

一方面,要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兼顾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与保障发展安全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分类有序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扩大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增强城乡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同性。

另一方面,健全促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促进资源要素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为持续地向乡村有序有效流动,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推动。要完善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集聚。

二、高效联通城乡市场

统筹“三大任务”实质上是一个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系统性过程。不论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还是城乡产业协同联动发展,都是市场起决定作用的领域,需要建立在比较完善的城乡市场体系基础上。为此,要按照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城乡一体的要求,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城乡市场联通。

其一,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土地和劳动力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生产要素。马克思曾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2]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突破。关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围绕解决土地市场制度规则不完善、不统一以及城乡市场发育不均衡等问题,着力完善建设用地市场制度和规则,健全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规则、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关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快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使就业服务更加可及、更加均等、更加专业,打破户籍、区域、身份限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求职地享受就业服务,促进劳动力、人才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

其二,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城乡双向循环,是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农村商业设施水平比较低,商品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秩序还有待改善,这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商业领域的表现。我国东中西部的消费特点不同,南北方地区的差异明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要结合乡村人口、消费习惯等特点,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进。要统筹推进县乡村商业网点空间布局,逐步建立起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特别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让更多农产品更好卖出去、卖上好价钱。

其三,培育乡村消费市场。回顾过去“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大多具有短期性、工具性、应急性、外生性等特点,主要是短期需求侧管理政策。由于供给结构的改善没有完全跟进,政策效果的持续性受到影响。培育乡村消费市场,要着眼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品质,注重消费补贴政策的应用,更加重视提升供给体系对乡村消费的适配性,大力开发适合乡村市场的消费品,优化乡村生活服务供给结构。同时,建立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健全乡村消费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网络,并从加强消费品流通、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强化金融支持等方面,推进乡村消费市场增量提质,提升农村居民消费便利化水平、降低消费成本,同时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三、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数字化浪潮已经蔚然兴起。不论是在交通便利的东南平原村庄,还是在偏僻遥远的西北边陲山村,数字技术都在加快向乡村渗透应用,其影响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16.8个百分点,较2022年同期缩小4.4个百分点。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不断融合,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种植业的数字化水平分别达到41%32.8%16.4%21.8%。同时,数字技术推动了城乡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截至20236月,我国农村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6787万人,农村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875万人。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统筹“三大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要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升级、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一体化。

产业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推动城乡产业跨界融合和协同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城乡产业分工等方面的作用,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商兴农”,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城乡生产、流通、消费有效衔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公共资源配置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提高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融合,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多样化场景创新,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

社会治理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提升城乡治理融合水平。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一体化设计,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治理网络,构建“数字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城乡治理效能。

四、促进城乡产业协同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统筹“三大任务”的重要结合点。但相比其他领域而言,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复杂性、长期性特点更为突出。近年来,新技术为城乡要素跨界和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城乡产业互动性、互补性增强,但城乡产业的关联效应和融合水平还不高。应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积极创设有利于城乡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建立适应城乡产业分布规律、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政府引导和管理机制,推动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和协同发展。

一方面,更好发挥新型工业化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乡)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和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产业融合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人才培训、投资融资、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面向新的市场需求,用好新的技术和营销手段,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产业,着力培育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节选自涂圣伟:《城乡融合发展: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11月。

涂圣伟管理学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入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二期发改英才支持培养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政策、新型城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