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汤勇、汤放华:立足本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模式,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1]坚持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就要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特色产业”“文化+文化产业”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深度把握融合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牢牢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积极引导社会各类力量参与,立足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内涵,创造性地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文化产业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以文化要素推动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其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优势,用文化创意赋能旅游业发展,以创新项目开发运营模式,培育更多新业态和文旅融合产品,提升旅游业创新供给能力,拓展旅游业边界,以此推动乡村文化传承。最后,坚持文旅融合共生的理念。运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在充分保护乡村文化和风貌的前提下,明确文旅融合在文化振兴中的价值与作用,依托文旅产业融合的独特优势,指导文化与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创新。
二是推动文化和产业主体协同联动,增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首先,要发挥政府统筹监管作用。既要结合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坚持保护性开发、创新性传承,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要素的流动,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顶层设计和重点布局,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又要充分发挥管理服务作用,支持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加快相应产品标准的制定,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不断完善全时、全域、多元、融合的公共服务。其次,发挥群众参与主体作用。既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群众乡村文化认同;又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创新“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充分挖掘培育本土人才,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和水平。再次,发挥企业的作用。既要支持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高标准引进培育一批文化融合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扶持一批扎根农村、心系农民的乡村文化企业,以产业为支点辐射带动文化产业链和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又要增强企业的文化渗透力,通过对土地资源、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进行多元整合,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和其他产业的共生共融,实现业态升级,走高端化、品质化路线。最后,推动建立有效的乡村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融合与多元主体利益相结合,汇聚各方人才和力量,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推动文化资源项目化、产业化和资本化,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健全文化和产业融合的业态、模式、机制,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础。首先,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互联网+”战略,发挥文旅产业市场优势,推进文化与科技、交通、体育、农业等领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促进夜间经济、网红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新模式落地发展,实现文旅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其次,促进产品融合。既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大力推进文旅创意产品开发,又要支持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旅游景区等开发文旅创意产品,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支持各级各类文旅经营主体参与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打造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最后,促进文旅消费空间融合。既要顺应大众旅游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把创意美术元素、文化艺术元素广泛应用到规划建设中,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全方位提档升级;又要创新旅游消费场景,打造文体商旅综合体,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及公共服务融入各类街区、乡村,打造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1]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本文节选自汤勇、汤放华:《2024~2025年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载汤放华、孙倩、王冰、周文娟主编,《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202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4月。
汤勇,管理学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治理、公共政
策;汤放华,工学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原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城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