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作为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是一个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基于县域城乡融合的微观视域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县域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空间融合
坚持县域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优化县域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态。推动县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因地制宜补齐县城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增强人口和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农民到县城就近就业、安家的需求。推动全省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在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等方面提档升级,辐射带动一批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水平。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咸接合片区建设成效,加快改革创新、示范推广,破解城乡融合难点堵点问题,带动全省推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全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拓展县域对外开放新空间,研判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体系,找准县域自身定位,推动县域向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靠拢,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二、构建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县域共同富裕产业链,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
坚持县域产业特色化、错位发展,延长既有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县域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工农互促、三产融合的多层次产业模式,打通乡村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途径,聚力把产业价值留在县域,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对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推动其主动融入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度对接34条重点产业链,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农民分享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强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平台建设,重点要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县域产业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本地产业集聚发展和外地产业承接转移。重点要建立嵌入机制,大力培育和扶持本乡本土企业,推动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有机融合,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产业悬浮,激励本地分红,加快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
三、强化各类资源向乡村流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要素融合
有效统筹县域内资源,畅通生产要素和工业品、消费品下乡渠道,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挖掘各类资源要素的价值潜能,加快推进城市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县域流动与集聚,辐射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扩大农村承包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和方式,重点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的盘活利用和价值实现,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流向乡村。完善人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注重人力资本开发,提升人才能力,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走进乡村,完善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制度机制和配套措施,引导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不断拓宽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覆盖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等配套制度,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功能和风险防控机制,拓展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范围,打通农村产权价值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四、加速数字技术赋能的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功能融合
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通过县域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不断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下沉,在供给质量和数量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协同均衡发展。加快“新基建”向农村延伸覆盖,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县域新场景下的应用,着力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智慧互联能力。加速弥合阻碍农村发展的数字鸿沟,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普及力度,以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服务等民生保障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社会保障”等服务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降低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成本,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范围,提高质量。打造县域全面覆盖、部门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平台,增强社会治理平台掌上化、可视化、数字化服务功能,将社会治理的各类主体纳入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层级多部门协同、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协同治理。
五、打造以文化创意为引领的载体空间,加快推进城乡文化融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1]乡村文化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追求,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打造城乡文明融合阵地,有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空间,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营造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大力开展“设计下乡”“艺术乡建”等活动,引导规划、建筑、园林、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人才下乡,在充分尊重村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原有古树、古迹、古房、古井等进行保护、修缮,合理利用传统风貌建筑打造商业街、民宿餐饮、生态康养基地、文创店、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等田园生活体验地,依托传统村落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吸引年轻人回流,激发村庄活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县域农文旅融合特色IP,打造文化项目前沿阵地,结合端午节、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庆假日策划开展村BA、村超、乡村马拉松赛、自行车赛、音乐节、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开发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互动式演出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城乡文化创新和共同繁荣。
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推进城乡生态融合
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加快厘清生态资源底数,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对生态产品的权属、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等基本信息开展调查,编制县级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优质生态资源开发项目储备库,搭建县域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为县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精准的数据基础。建立健全县域公共性生态产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对各类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实施综合补偿,探索将县域GEP核算结果与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联动挂钩,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公共生态产品“变现难”问题。大力培育县域生态产品品牌、生态文化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立足全域、全产业、全品类覆盖打造县域生态品牌体系,提升品牌溢价空间。聚力在生态产品认证上下功夫,健全绿色产品标准及标识体系,拓展生态产品绿色认证机制,着力构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生态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县域生态产品供需信息共享和产销对接机制,通过产销直供、对口帮扶、电商销售、团购直供等模式,实现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4年2月29日(第6号)。
本文节选自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载程宁博、王建康、于宁锴主编《陕西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
课题组组长:王建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区域经济。主要成员:张敏,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江小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智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