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于法稳等|提高农业气候韧性的关键路径
全面提高农业气候韧性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所在。为此,在系统谋划农业布局的基础上,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创新、调整作物结构、提高气象监测预警水平等路径,全面提高农业气候韧性,保障农业生产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一、系统谋划农业布局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气候特点、系统生态特性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农业生产应按照适应性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气候韧性。
一是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特点的农业气候区划。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特点的农业气候区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科学的区划工作,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气候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农业气候区划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优化、品种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特点的农业生产布局。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特点的农业生产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等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布局,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服务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给。为此,根据以上农业气候区划结果,指导不同地区合理选择种植作物品种和种植时间,推广适宜的农业技术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三是开展气候韧性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一定原则指导下,按照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选择适宜区域开展气候韧性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生态修复、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农业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工程、防护林体系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气候韧性、稳定农业生产系统产能的有效路径。
一是系统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提供了战略机遇。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按照国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高标准、系统性原则,以农田水利设施能发挥成效为最终目的,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气候韧性。
二是因地制宜恢复农田林网体系。因地制宜恢复农田林网体系,对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抵御自然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恢复农田林网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择树种、精心造林和有效管理,构建功能完善、结构稳定的农田林网体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化解农业气候风险的关键路径。研发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如抗旱、耐涝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精细化气象预警系统的应用等,能够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还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向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型。
一是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为此,应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机构与高校建设,聚焦生物育种、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以及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应注重适应气候变化特点的资源保护与利用。
二是加强适宜性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加大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力度,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设施化以及智能化水平,破解资源禀赋制约,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提升农业气候韧性提供支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充分发挥区域科研人才队伍优势,研发适宜区域特点的农业机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为开展气候韧性农业试点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气候变化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如改变作物生长的物候期,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为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按照气候适宜性原则,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选择适应性更强、抗逆性更好的作物品种,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一是优化农作物种植布局。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农作物生长在最适宜的区域,实现最优生物生产量,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不同品种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同,通过作物品种的多样性,提高农业气候韧性,可以有效降低单一品种失败的风险、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为此,应根据气候变化趋势,科学规划作物布局,实现农作物多样性的优化配置。
二是推广抗逆性作物品种。加强抗逆性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是提高农业气候韧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关键。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讲,本地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对极端天气条件的忍耐力更强。同时,保存和利用传统品种和野生亲缘种,可以为作物改良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从而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力,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条件、具有更强抗逆性的品种。从中国农业生产的实践来看,近年来,中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更新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这无疑为提高农业气候韧性、保障粮食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注重气象监测预警
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对全国范围内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事件的精准监测与及时预报。
一是搭建天气监测与预警综合平台。搭建天气监测与预警综合平台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任务,需全面考量需求、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平台开发及预警功能实现等多个方面。通过精心设计与实施,可构建高效、准确的天气监测与预警系统,为提高农业气候韧性、稳定农业生产产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服务与保障。
二是建立部门间联动联防机制。提高农业气候韧性是一项复杂且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彼此之间密切协作、协同推进。为此,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战略需求,这些部门应提高对农业气候韧性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对所涉及主体之间协同行动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优势,为提高农业气候韧性、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同时,建立农业气象监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充分实现这些部门专业职能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提高农业气候韧性行动中,每个部门都是主力,都应尽全力发挥部门职能,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式参与。[1]
三是强化气象部门服务保障作用。强化气象部门服务保障作用是提升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需从提高监测水平、预报技术、服务产品、应急联动及增强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着手。通过持续努力,构建高效、精准的气象服务体系,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于法稳:《气候韧性农业:内涵特征、理论阐释及推进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
本文节选自于法稳、林珊、孙韩小雪:《全面提高农业气候韧性的关键路径和政策建议》,载魏后凯,魏锋华主编《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4~202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
于法稳,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生态治理、农业绿色发展。林珊,管理学博士,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孙韩小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