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张延龙等|中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农业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升级与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农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受限于产业链布局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渠道狭窄、人才结构失衡以及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农业企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农业企业需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精细化管理和产业链延展转型,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当前农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报告提出五项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和战略指引。
(一)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创新是农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当前农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总体偏低,且创新资源在产业链条上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尤其是种植环节的技术进步受到限制。因此,农业企业需采取系统性措施,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以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农业企业应提高研发资金投入比例,增强创新驱动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设定合理的研发投入强度,逐步向发达国家农业企业2%以上的研发投入水平看齐。同时,政府可通过发放研发补贴、采取税收减免和发放低息贷款等措施,引导农业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其次,应优化创新资源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配置。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环节,而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应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在提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的同时,增加对种植环节的投入,推动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系统、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此外,政府应引导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推动农业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应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创新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人才激励政策等方式,加强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政府可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训计划,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拓展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中国农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较短,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因此,农业企业应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产业融合等手段,增强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首先,农业企业应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全产业链模式。企业可通过“农业+食品加工+物流+销售”的方式,打造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企业可建立自有农产品品牌,通过直销、线上平台、供应链合作等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扩大利润空间。同时,鼓励农业企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体验营销等新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其次,应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加工水平。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率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企业应加大对精深加工技术的投入,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例如,利用冷链技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等提高产品保鲜度和质量,开发即食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最后,应支持农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进入新兴农业领域,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提高农业产业的多样性。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推动农业企业从传统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向高端、特色化农产品生产领域拓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本利用效率
融资能力是农业企业扩大生产、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农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应采取措施优化农业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首先,农业企业应合理提高资产负债率,增强资本杠杆作用。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水平,这意味着企业在运营中更多依赖自有资金,而较少利用外部资本进行扩张。因此,企业可适当提高银行贷款比例,加大财务杠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可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担保服务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其次,应拓宽融资渠道,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目前,农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仍是银行贷款,缺乏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农业企业可积极寻求与投资机构、农业产业基金的合作,吸引股权投资,提高资本流动性。同时,政府可鼓励农业企业发行农业专项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增强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最后,应优化农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金融机构可推出基于农业生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的新型金融产品,如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等,以提高农业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同时,政府可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银行对农业企业的贷款意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完善人才结构,提高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然而,当前农业企业的管理人才存在年龄偏大、教育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且股权激励机制普及度较低,导致人才活力不足。因此,应采取措施完善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管理与创新能力。
首先,农业企业应加强新一代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相关领域,通过设立企业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等方式,引入具备现代农业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年轻人才,弥补企业在管理、科技和市场等方面的短板。同时,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接班人培养机制,确保管理层平稳过渡。在一些家族式或创业型农业企业中,企业领导层的更替往往缺乏系统性规划,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策略的断层。因此,企业应提前制定接班人选拔与培养计划,明确未来管理层的晋升路径,确保企业管理的稳定性。同时,可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做法,建立管理层职业发展路径,让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晋升机制逐步承担企业的核心决策职能,减少过度依赖个别创始人的情况。除了优化人才结构外,农业企业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创造力,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可逐步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增强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人才的长期稳定性。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收益激励方式,能够使核心员工与企业利益深度绑定,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动力。农业企业可以通过期权、限制性股票等形式,为企业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确保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
(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农业企业提升市场认知度和产品溢价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品牌影响力普遍较弱,品牌认证产品数量较少,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农业企业应从品牌定位、品牌特色塑造及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入手,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企业应明确品牌定位,结合自身产品特性和目标消费群体,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可根据地域特色、产品品质和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如云南的普洱茶、阳澄湖大闸蟹等,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同时,企业可通过挖掘品牌背后的故事,如生产方式、传统工艺、生态理念等,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消费者的认同感。
此外,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可以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增强农业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已成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如“赣南脐橙”“武夷山大红袍”“阳澄湖大闸蟹”等,带动了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扶持力度,推动品牌标准化建设。政府可牵头制定区域品牌的生产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推广计划,确保区域品牌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可建立统一的品牌质量检测中心,对区域品牌产品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品牌信誉。
本文节选自于张延龙、王明哲、冯伟:《中国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载魏后凯,魏锋华主编《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4~202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
张延龙,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化、乡村治理;王明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冯伟,管理学博士,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