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01-1907-8
丛书名 :儿童蓝皮书
学科 :学前教育学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儿童参与”作为一个专有概念,最初来源于儿童权利领域。但儿童参与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仅是对儿童参与权的维护与倡导,让儿童有机会表达意见、被成人世界听取。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儿童参与是指儿童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广泛的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及文化生活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和均衡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信,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见、更为主动全面地发展。因此,儿童参与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与功能。这也正是本书所倡导的,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参与,研究儿童关键的生活经历和教育实践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总报告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对儿童参与进行界定,呈现了当前中国儿童参与现状及特征,并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各方合力共同推动、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关注网络参与的影响、推动研究和实践深入开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调查篇根据全国7个城市8847名中小学生数据,从家庭参与、学校参与、放学后时间安排、社会交往、校外教育参与、网络参与、公共参与七个方面呈现中国儿童参与基本状况,并对这些基本状况进行了性别、同胞结构、学校质量、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分析,同时也考察了儿童参与对学校表现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儿童参与领域广泛,参与意愿强烈,参与能力强大;②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之外的参与很不充分;③儿童参与受到时间、空间等基本条件的限制;④儿童参与的一些重要议题被忽略;⑤儿童参与存在很大的群体差异;⑥儿童参与和儿童发展关系密切。
专题篇通过案例及数据呈现了实际生活中儿童参与的概貌。主要有:儿童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探讨学生在学校改革中的参与情况,以安吉游戏为例说明幼儿园中的儿童参与,以中国儿童中心为例论述当前校外教育中儿童参与理念的践行,基于社区治理视角的社区儿童参与,通过调查数据呈现儿童网络参与的基本状况及对策,以及儿童本身对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观点表达。
苑立新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兼任教育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及儿童发展研究与实践。主编《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7、2019、2020、2021、2022、2023),为国内儿童发展领域的学术及政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和基础参考。近年来,负责或指导的儿童研究和实践项目包括“全国少年儿童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儿童科学素养教育计划”“儿童媒体素养教育计划”“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计划”“中国儿童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项目”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霍雨佳
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部长、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期发展项目国家级专家。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儿童权利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关课题并担任项目负责人,主编《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导论》《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指导》《校外教育优秀案例研究》等学术著作近十部,参与编写《校外教育学》,翻译《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在《学前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及《中国教育报》《中国家庭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丁道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教育哲学等,已出版《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唤起教师的理论兴趣》《跨越高中与大学的鸿沟》等书籍。
中国儿童中心
中国儿童中心 成立于1982年,是党中央、国务院赠送给全国少年儿童的一份厚礼。中心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应用科学研究、兴趣培养、教育活动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是我国儿童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中心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地理位置优越,园内环境优雅,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科学宫、老牛儿童探索馆、体育馆、教学楼、影剧厅和丰富多彩的儿童游艺活动设施。中心设有中国儿童艺术团、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国家儿童营养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中国儿童中心对外交流中心等专业和二级法人机构。中心目前内设19个处室,正式职工近300人。 中国儿童中心作为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全国少年儿童的乐园,是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平台和先进理念的实践基地。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宣传工作委员会常设于此。 中心坚持以德为先、实践育人,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为核心,重点围绕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在儿童的社会能力、积极态度、意志品质、乐观情绪等方面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实践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