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财富与他者
图书
财富与他者
Wealth and the Others

ISBN :978-7-5097-0980-1

丛书名 :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清末民初,广西南宁市以西四十公里的扬美古镇是当地有名的繁华商埠,为左江中下游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主要集散地。1922年农历四月初九,这座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城镇,遭到了来自周边地区“七十二条村”的壮族人的洗劫,自此衰落。

本书的研究,基于著者对于扬美古镇及其周边壮族村寨社会生活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通过比照各类文本的记载以及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本书对发生在1922年的“四月初九”事件进行了描述。著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扬美古镇的市场体系及商品交换,并对扬美人及其周边村寨壮族人的生计方式、族群认同、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对导致“四月初九”事件发生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探讨中国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问题。

著者认为,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于地方政权的更迭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事件,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却主要源于扬美人与当地壮族人财富观念的差异。在扬美古镇从军事据点到商埠再到村落的历史进程中,想象的祖籍、历史记忆、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当地人特殊的谋生方式,促成了扬美社会内部多重向度的族群认同以及社会结构上的某种异质性,从而奠定了扬美古镇商品交换的社会基础,并由此构建了扬美人“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与此同时,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和历史遭遇、紧密的亲属关系网络以及分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社会结构,催生了扬美周边村寨壮族人“有福同享”的财富观念,使其难以接纳以谋取现实的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商品交换。“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使得扬美人更为注重商品交换的物质利益,而这种价值取向与喜欢“有福同享”的壮族人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正是这两种不同财富观念冲突的结果。

本书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商品交换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物的交换,而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经济交往方式。这种社会交往,固然有着物质利益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嵌合着诸多非经济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交易者对于商品交换的不同期待。而在客观文化特征逐渐趋同、族群认同面临表述危机之时,不同的生计取向和财富观念,甚至会成为区隔族群、建构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工具。

吕俊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