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01-0195-0
丛书名 :流动儿童蓝皮书
学科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
流动儿童蓝皮书编委会
-
主要编辑者简介
-
摘要
-
Ⅰ 总报告
-
Ⅱ 宏观背景篇
-
Ⅲ 专题研究篇
-
Ⅳ 地区研究篇
-
Ⅴ 案例调查篇
-
Ⅵ 附录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地域分布 新公民计划 -
Abstract
-
Contents
-
乐施会
-
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
-
皮书数据库
-
子库介绍
-
法律声明
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和农民进城务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
总报告,梳理了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教育地方实践的整体概貌。
为了让后面的篇章能够在更清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宏观背景篇提供了关于当前人口流动结构、模式、空间分布新特征和新趋势的实证数据分析,且从更为宏阔的经济学视角,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大城市和都市圈的带动作用,需要顺应区域经济集聚发展和不同地区协调分工的趋势,促进劳动力资源跨地区优化配置,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匹配”。
专题篇,特别关注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在当下比较受关注或具有前瞻性的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供给、学前教育、异地中考以及异地高考四个方面的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地区篇,呈现了不同区域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由于对减少人口数量的硬性控制,出现所谓“以教控人”、高筑入学门槛的现象,使流动儿童的入学机会受到很大影响。2014年之后,各地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并设定积分入学、积分入户条件,从实践情况看,主要面向的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优势人群,低学历、低收入的农民工阶层尚难以受惠;长三角城市群积分制政策难以化解公办校学位供给不足与民办校发展困难的双重矛盾;近三年,珠三角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不到五成,同样面临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困境。而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由于流动人口以本省人口为主,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相对较好,但也面临各自不同的问题和困难。
案例篇,主要选取了来自北京、广州、河北、云南等不同区域的调查对象或案例,尝试从微观层面通过不同视角对流动儿童细分群体的教育及生存状况进行研究。
流动儿童教育仍存在一些整体性和深层次的政策问题,亟待用改革性和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建议要顺应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内在规律,切实降低入学门槛,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省级统筹,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教育财政机制;促进流动儿童异地中考、高考,重视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完善居住证制度,实质性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秦红宇
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城乡流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2014年,独立主持中国扶贫基金会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发展现状委托调查,完成《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发展现状调查》报告,2014年参与编撰出版《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自2015年开始,联合新公民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地打工子弟学校进行流动儿童初中后毕业去向调查研究。
魏佳羽
男,新公民计划总干事。2011年加入新公民计划,感悟中国城市化变局,投身城市化背景下的平民教育。2013年后,专注于流动儿童教育相关问题研究,2014年完成《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2014年)》,2015年完成《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现状(2015年)》。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自然之友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