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
图书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YOUTH(2013) No.1

ISBN :978-7-5097-4657-8

丛书名 :青年蓝皮书

学科 :人口地理学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首部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由廉思课题组经过大量社会调查撰写而成。围绕当代中国面临的三大转折点,第一次提出“拐点一代”的时代论断。并以“城市新移民的崛起”为主题,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城市新移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对我国青年研究和移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书由总报告、群体篇、专题篇、深访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构成。 总报告为《转型“三峡”中的新移民宣言》,本文结合课题组六年五次大规模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城市新移民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城市新移民”这一青年社会群体的概念,提炼出“双重边缘人、农民盟友”等八大群体特征,并对其中的典型群体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章研判了城市新移民未来发展的定位,从人口城镇化等方面认为他们是建构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发出了生产推动融入、消费彰显力量、教育实现流动、新媒体发出声音、创造性塑造文化、参与保障权利六大宣言。 群体篇是对城市新移民中典型群体的细化分析与解读,共有三篇文章。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国流动知识青年群体的走向——“蚁族”发展新态势及若干思考》是课题组利用2013年最新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蚁族”的八个变化与八个不变,并认为“蚁族”是人口城市化的先行军、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者、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的纽带与载体,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应当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新三元结 构——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困境与出路》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而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社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呈现出工作在大城市、子女教育在中小城市、父母赡养与保障在农村的现实格局,课题组称之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新三元结构。《演化的产物,融合的先锋,都市的支点——“新生代白领”社会融入研究》一文,构建了以城市新移民为对象的社会融合体系,全面剖析了我国大城市中“白领”的社会融合状况,并认为,“白领”作为其中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群体,业已成为融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先锋,在城市化深度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撬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支点。 专题篇从生产、消费、教育、话语权、精神文化、政治参与六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新移民的崛起,其中《打破再生产壁垒的历史机遇——用生产推动我们的融入》一文从就业价值观、劳动力存在及维持、劳动力发展三个维度解读城市新移民群体突破壁垒的机遇,进一步分析了该群体对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化解作用。《掌舵未来中国居民消费的新力量——用消费彰显我们的力量》一文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城市新移民收入高于同辈年轻群体,内部分层明显;城市新移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同辈户籍群体,主要是被动的城市“捆绑”消费;城市新移民家庭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和倾向高;城市新移民月均消费占收入比重最低,基本消费占实际消费支出比重较高,消费提升空间大。《刘易斯拐点后的时代——用教育实现我们的流动》一文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城市新移民为代表的青年人从无限供给的状态变得相对稀缺,“民工荒”“罢工潮”和“涨薪潮”的出现意味着城市新移民的谈判能力的增强,城市新移民的进一步崛起将有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城市话语权的争取与策 略—— 用新媒体发出我们的声音》一文认为当前城市新移民在整体上依然处于话语弱势地位并承受着“污名化”形象之痛,但是从趋势上讲,他们采取积极话语策略,其话语数量不断增多,话语分量也有显著加大,群体关注度得到不断提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民意代表和话语群体。《再燃城市文化活 力—— 用创造性塑造我们的文化》一文认为,城市新移民在文化上具有“山寨性”“快餐性”“开放性”特征。这些特征既是他们“扎根城市生活”中的生活写照,也显示了他们“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之下潜伏着的集体张力,“新移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再次点燃了城市的文化活力。《一种可能的新兴政治力 量—— 用参与保障我们的权利》一文认为,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新移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和老一代城市移民相比,还是和城市市民相比,城市新移民的政治参与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他们政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质量上看,城市新移民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兴政治力量,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顺利通过“历史的三峡”。 深访篇从课题组百余篇深访报告中精选十篇,这十篇文章从微观层面入手,分别从“蚁族”“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白领”和城市市民的角度讲述城市新移民的感人故事和成长经历,十篇文章坚持“主位”研究立场,进入城市新移民的日常生活世界,让他们自己站出来说话,成为叙事的实践主体。十篇文章关注他们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他们社会记忆的消解和变化,把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逻辑和心理状态,从而尽可能地展现城市新移民的全景图式,以为前面的实证研究作一个有益补充。 附录全面回顾了课题组六年来组织自发性社会调查的艰辛历程,从抽样精度与调查资源间的妥协、严谨学术与丰满社会间的平衡,以及价值中立与媒体宣传间的调适三个维度对自发性社会调查的困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自发性社会调查的特点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廉思

男,1980年生,中国新兴群体的瞭望者,首创“蚁族”“工蜂”“洄游”“蜂鸟”等社会学概念,提出“拐点一代”“战疫一代”等青年世代划分称谓。祖籍燕赵,北京市人。国家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高校首批“青年英才”。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共青团中央优秀干部、履职优秀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杰出学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标兵等称号或荣誉。 大学期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总团长、校研究生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广水市市长助理等;工作后相继担任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助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等。 现主要担任全国青联常委兼社会科学界别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专家委员、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央社院统战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新华社瞭望智库专家等。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重要报纸及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数十项,以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等。 多次应邀为共青团中央、国家保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委、香港中联办等政府机关中心组学习做专题报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韩青年领导者论坛等许多重大国际会议上做主旨发言,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获评“《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十大年度人物”“《南方周末》致敬年度人物”、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好教育——敢言奖”等,并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议人、重庆市青少年工作研究特聘顾问、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特聘顾问、湖北省青少年理论研究特约研究员、辽宁省“青马工程”导师、河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山西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由其领衔的研究团队,以擅长田野调查著称,长期蛰伏在不同群体之中进行深度观察研究,具有击穿社会阶层、对话各种身份、跨越学科分野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社会问题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见证当代中国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成长困惑和代际诉求。成果荣获“文津图书奖”“华语传媒图书大奖”“中国图书势力榜非文学类十大好书”“国务院参事室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等。成果亦成为海内外了解中国新兴群体生存现状和思想动态的重要参考文献,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青年持续讨论,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被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课题组具有直达中央的学术影响力,撰写的有关“蚁族”(未稳定就业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工蜂”(高校青年教师)、“洄游”(返乡青年)、“蜂鸟”(快递小哥)、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产业工人、城市新移民、新文艺群体、新的社会阶层等社会群体的一系列研究报告,20余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统战部、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保密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市社科联等部门多次发出通报,对课题组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关注现实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和表扬。


冯丹

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群体、网络行为、医疗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等。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以及《改革内参》《决策要参》等咨询决策刊物上发表文章共计20余篇。主要作品有:《第三条路径—见证门头沟区医院改革》(合著)、《北京市社会发展2011》(合著)、《北京市社会发展2012》(合著)等。


焦若水

男,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中国海外治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