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4~2015)
图书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4~2015)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2014-2015)

ISBN :978-7-5097-7716-9

丛书名 :城乡一体化蓝皮书

学科 :发展经济学;农村产业经济学;农村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城乡一体化蓝皮书》的价值:伴随改革创新,服务于城乡一体化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人民、各级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初步实现了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城乡全覆盖,取得伟大成就。城乡差距仍然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社科院两任院长和院办公厅直接管理、关心和支持下,从2009年中国社科院支持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接受青海省政府委托,组织编制《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开始,2010年3月中国社科院与青海省政府联合举办了《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论坛》,后又参加了玉树抗震恢复重建一部分规划等,获青海省建设厅二等奖,建设部华夏三等奖,规划成果选入建设部编辑出版的城乡规划案例等。2010年请王伟光院长任主编创办了《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得到伟光院长、武寅副院长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周丽等同志支持,至今伴随中央制定的“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坚持“中国梦”理论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城乡统筹理论,坚持深入实际调研与科研结合,服务城乡科技、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服务兼顾并举。同时《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挂靠在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为主体,支持北京卷持续出版,获得成功。

《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从2013年起,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就定位为:学习贯彻“中国梦”。具体到《城乡一体化蓝皮书》2013年卷,结合习近平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期间领导城乡统筹,做出新农村建设的“千万工程”决策:浙江省4万多个村庄,他在任期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现了2.6万个,我们系统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学习他论述的思想、理念、理论、政策和具体工作的精彩内容,调查总结了部分实施成果、成就和经验。

《城乡一体化蓝皮书》(2014~2015)定位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论述和反映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与创新,包括显著的实践成效和理念理论探索的发展与创新。为此,组织编辑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论述编年》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两篇总报告,分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回顾与展望》,探索十八大以来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发展与创新;《中国5000年城乡关系演变历史渊源初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都是在“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指引下的发展与创新探索。理论、调研、实践10多篇文章,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反映出各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个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对长期形成的乡村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切实加强了研究。最后一篇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中的古村落调查研究和申遗论证。这些都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的具体体现。本期《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旨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创新。

汝信

1931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韩国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博士。 学术专长为哲学、美学。专著:《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美的找寻》《论西方美学与艺术》《汝信自选集》。合著:《黑格尔范畴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译著:福米娜《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列夫可夫斯基《1947年前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卷前半部、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


付崇兰

940年12月23日(农历)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等职务。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所级单位主任、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城市史、城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专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中国运河传》《中国运河史话》《中国城市史话》《拉萨史》(本人撰写古代史与近代史部分)。合著:《广州城市发展与建设》《珠海东区(海上试验区)发展规划》《黄骅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城沿线城市》《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中外名城故事》《小城镇论》《新城论》《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绿色江苏》《中国城市发展史》《港澳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研究》等。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二等奖。合著获两个一等奖:《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获建设部全国第三届建筑科学图书一等奖。《中国城市发展史》获北图文津提名奖、社会科学院老干局一等奖。


曹文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研究员。1967年生,山东阳谷人,曾就读于山东师大历史系、政法系。1995年入山东史志办公室从事省志编纂工作,200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社会研究工作。编纂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余篇。


黄育华

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城市群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城市金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参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2007)》《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2009)》《中国生态环境报告(2013)》《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自贸区发展报告》《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等蓝皮书多部。编著出版《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研究》《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等多部著作。在《中国金融时报》《国际金融报》《经济日报》《中国金融》《经济研究参考》等国家核心报刊发表《中国金融中心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和《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政策建议》等学术论文8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跟踪研究”、北京市软科学项目“首都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建设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精准扶贫百村调研”、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跟踪调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