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97-3182-6
丛书名 :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 
                                            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 
                                            1.关于“民族”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 
                                            2.什么是现代意义的“民族”?
- 
                                            3.西欧“民族”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具有哪些要素能够构成一个“民族”?
- 
                                            4.构建“民族”的目的:建立民族国家(Nation-state)
- 
                                            5.西欧的“民族国家”
- 
                                            6.“民族”的第二种模式:其他地区的被动效仿
- 
                                            7.沙皇俄国的“民族构建”
- 
                                            8.斯大林把苏联建成了一个“民族联合体”
- 
                                            9.清朝末年和随后的中华民国如何进行“民族构建”
- 
                                            10.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理论”和国家构建
- 
                                            11.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
- 
                                            12.中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形势
- 
                                            13.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路
- 
                                            14.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反思“民族”理论、调整民族政策
- 
                                            一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拓展眼界
- 
                                            二 一个基本命题:认同意识的演变
- 
                                            三 四个研究视角
- 
                                            四 六个研究参照系
- 
                                            五 目前中国民族—族群问题可考虑的研究选题
- 
                                            六 结束语
- 
                                            一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扩散
- 
                                            二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如何演变
- 
                                            三 如何看待我国族群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
- 
                                            四 中国民族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 
                                            一 西欧工业化创始国的民族关系
- 
                                            二 欧洲人在海外建立的以白人为主体的新移民国家
- 
                                            三 在殖民时期由大规模移民造成的新型混血国家
- 
                                            四 殖民地基础上形成的黑非洲国家
- 
                                            五 有古代文明历史的亚洲原殖民地国家
- 
                                            六 北非、中东和西亚的穆斯林国家
- 
                                            七 受到殖民主义冲击但保持了独立的多民族国家
- 
                                            八 欧洲国家的新移民浪潮
- 
                                            结束语
- 
                                            六 对当代中国各民族进行类型归纳的因素
- 
                                            七 对中国各民族进行的初步类型归纳
- 
                                            一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二元区隔
- 
                                            二 “中国”和中华民族不等于汉族
- 
                                            三 民族研究的学科区隔和教育体系中的民族区隔
- 
                                            四 政府工作业务的民族区隔
- 
                                            五 媒体和文化娱乐中的民族区隔
- 
                                            结束语
- 
                                            一 国家分裂的机制和要素
- 
                                            二 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 
                                            三 传统多部族帝国的“转型”努力
- 
                                            四 俄国与苏联的“民族构建”
- 
                                            五 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的“转型”
- 
                                            六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构建
- 
                                            七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家分裂
- 
                                            八 必须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
- 
                                            九 今后应如何改善中国的民族关系
- 
                                            结束语
- 
                                            一 当年苏联为什么建成联盟-联邦制
- 
                                            二 苏联完成这一过渡的最佳时机
- 
                                            三 斯大林为什么没有终结这一过渡期
- 
                                            四 维系苏联统一局面的三个重要纽带
- 
                                            结束语
- 
                                            一 未能预测解体暴露出西方苏联研究的重大缺陷
- 
                                            二 苏联如何看待和处理“民族”和“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
- 
                                            三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
- 
                                            四 关于苏联建国后推行“民族化”(Nativization)的讨论
- 
                                            五 在创建“民族”后对其“领土化”(Territorialization)的讨论
- 
                                            结束语
- 
                                            附录1 1991年苏联解体后西方出版的关于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英文学术出版物
- 
                                            附录2 1991年苏联解体后我国出版关于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中文学术出版物
-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