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
图书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
A STUDY ON XINJIANG NOMADIC SOCIETY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ISBN :978-7-5097-1538-3

丛书名 :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 总序

  • 内容摘要

  • 绪论 娜拉
    pp. 15-35(共21页)
  • pp. 36-72(共37页)
  • 一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盟旗制度

  • 二 新疆游牧民族自生型社会组织与制度

  • 一 新疆游牧民族经济生活特质

  • 二 清代以来天山北路的开发及农牧比重的变化

  • 三 新疆官营牧厂的兴衰及民国新疆牧业的开发

  • 四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畜牧业经济

  • 五 清末民国时期影响新疆游牧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原因

  • pp. 175-206(共32页)
  • 一 新疆蒙古地区藏传佛教

  • 1.祖拉习俗

  • 2.麦德尔节

  • 3.塔克勒恩节

  • 二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与伊斯兰文化

  • 一 宗教教育

  • 二 晚清学堂与游牧部落

  • 一 中央民族管理机构的调整及民族政策

  • 二 新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 三 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

  • 五 民族间经济交往

  • 六 牧地纷争:游牧民族间的主要矛盾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民国时期的新疆远离国家的政治控制中心,在复杂的地方势力控制下,其社会状况呈现出与内地的多方不同。民国时期的38年间,新疆社会处于无休止的动荡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封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以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所构成的游牧社会作为新疆社会的构成部分,具有整个社会的共性,既有民国初期突变因素,又有民国中后期渐变因素。民国时期随帝制灭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变动因素也使新疆游牧社会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变动。

作者在占有翔实的文献史料、资料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进行研究。本课题采用多学科的方法。首先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为落脚点,以社会变动过程为主线,注重对引起社会变迁方面领域及因素的研究,从游牧社会的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等三大方面进行探讨。同时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利用历史文献,挖掘地方史料,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分析。此外,本课题还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即通过对不同时空中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

本课题以游牧社会为主题,重在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游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部变动情况,尤其是对今天仍有影响的文化教育的现代发育程度。特定历史时期(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关系状况是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具体来讲,游牧民族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组织与制度、婚姻家庭与社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内容构成本课题的主要框架。

娜拉

女,蒙古族,生于内蒙古。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宗教与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多维视角下的族际问题探索》等5部著作。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项,目前主持在研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