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97-7105-1
丛书名 :河南蓝皮书
学科 :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
河南蓝皮书系列编委会
-
主要编撰者简介
-
摘要
-
BⅠ 总报告
推进河南农业大省新跨越研究——2014~2015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河南省各省辖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
BⅡ 农业发展
-
BⅢ 农村发展
-
B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关付新 -
BⅤ 深化农村改革
-
Abstract
-
Contents
-
皮书数据库
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以“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为主题,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14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特点,对2015年进行了展望,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了河南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并对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的总报告之一对2014~2015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该报告认为,2014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呈现“稳增长、强基础、提效益、增活力”的态势,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2015年,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挑战叠加凸显,但有利条件也在逐步累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仍将赢得较大的提升空间,整体将保持“稳增产、扩增收、转方式、促一体”的态势。报告建议,在当前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河南应实施“三工程”、强化“三要素”、构建“三体系”、突出“三环节”、突破“三瓶颈”,加快现代农业大省建设。
本书的总报告之二对河南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该报告认为,研究测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有针对性地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报告通过构建河南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方面的数据,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评价和分析。报告建议,从省级层面出发,要加强政策设计的差别化和精准性,市、县层面要因地制宜地强化对接和落实。
本书的分报告主要从农业发展、农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力求全面分析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效、制约瓶颈、发展优势和战略机遇,对2015年、“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河南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农业发展篇试图对河南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都市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探讨“十三五”时期河南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思路和对策,以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村发展篇试图对河南农村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农民收入与消费、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探讨新时期促进农村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篇试图对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析和展望,探讨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过程中如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深化农村改革篇试图对河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若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机制、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吴海峰
男,河南安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农村经济》、《经济研究参考》、《世界农业》、《金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等几十家报纸杂志发表文章200多篇,独立和合作出版著作1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参与3项,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课题11项,参与7项,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项、省级优秀成果奖20多项。
陈明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独著和合著学术著作5部,获省部级奖10多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课题6项,完成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或被省领导肯定批示1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农村发展。
生秀东
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新农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专业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学、粮食安全,重点研究农业产业化与河南农村发展问题。合作编著学术著作10部,主持和参与研究项目20余项。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民日报》等杂志报纸上发表论文40多篇,相关论文被学术界引用3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