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01-0240-7
丛书名 :遥感监测绿皮书
学科 :自然资源统计学;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环境统计学;描述统计学;遥感信息工程;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其他学科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在长期开展资源环境遥感研究项目成果基础上完成的,包括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等内容。总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陆地及其近海岛屿的土地利用状况和过去近30年的变化;选择叶面积指数、植被物候、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森林生物量和森林冠层平均高度等产品,分析了2014年中国植被状况空间分布格局以及21世纪以来中国植被的变化特征;全面呈现了2010~2015年中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浑浊度和PM2.5浓度分布,分析了“十二五”以来大气浑浊度和PM2.5浓度的时空特点;对2015年度农业气象条件、粮食主产区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以及粮食生产形势进行监测和分析,反映了2015年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利用2001年以来逐日1千米分辨率全国/全球地表蒸散发产品,系统分析了全国蒸散耗水状况和过去15年的变化,对2000~2015年中国大型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完成了2000年以来中国湿地的连续制图和变化分析。分报告对中国土地利用与植被分布的省域特征、中国典型城市群区域大气状况、我国粮食主产区生产形势、中国典型流域水分盈亏状况与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专题报告对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协同发展总体格局、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从中国历史发展模式与人口分布格局、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了“胡焕庸线”在中国过去发展格局界定与未来态势中的作用和地位。本书对于有关政府和行业部门的业务人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顾行发
1962年6月生,湖北仙桃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SPIE)会士,“GEO 十年(2016~2025)发展计划”编制专家工作组专家,亚洲遥感协会(AARS)副秘书长、亚洲大洋洲地球观测组织共同主席。担任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需求与应用组组长、“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多尺度气溶胶综合观测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光学卫星传感器定标、定量化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论证等方面研究,为我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工程化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521篇(SCI 210篇),出版专著14部,牵头起草并发布国家标准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45项。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
徐东华
1960年8月生,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国家“八五”至“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我国多个工业主管部委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工作,以及我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工作,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等领导批转至国家经济综合部、委、办、总局,相关政策性建议被采纳。兼任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评审委员、中央电视台特邀财经观察员、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名人工委副主席,曾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综合组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金融所、工业经济所博士生答辩评审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项目评审委员,福建省政府、山东省德州市政府经济顾问、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公司等独立董事。《智慧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求是》《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报纸期刊发表百余篇有理论和研究价值的文章。
张兵
男,出生于1969年,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副主任。兼任IEEE JSTARS期刊副主编、IEEE国际高光谱图像与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成像光谱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航天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交叉合作团队等二十多个科研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并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有《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高光谱图像分类与目标探测》《内陆水体高光谱遥感》《太湖水体环境遥感试验》《中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等。
聂秀东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采购研究中心主任、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有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政府采购研究专长,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政府采购、国际贸易、区域发展、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等。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的研究,参与了部分重要产业政策的制定,为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谈判提出了谈判策略和出价方案;主持和参与了商务部、工信部、国资委、卫计委等国家部委级课题70余项,并为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文《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于2009年10月获得商务部“集聚优势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征文活动二等奖。参与编写或出版的著作有:《中国保健用品产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报告(2014)》(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李河新
博士,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城乡规划研究所执行所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王世新
男,汉族,出生于1965年8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灾害与环境遥感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灾害与环境遥感。先后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任务,主持研制“微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CODE”、“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及“全国七大江河1:10万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先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1998全国科技救灾先进集体/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共中央宣传部“防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张增祥
男,出生于1963年3月,河北人,北京大学地理系理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再生资源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土壤侵蚀、城市扩展、土地覆盖以及自然灾害等遥感应用领域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著作有《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西藏日喀则地区土地资源》《西藏自治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中国城市扩展遥感监测》《中国土地覆盖遥感监测》《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国土地覆盖遥感监测图集》等。
柳钦火
男,1968年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遥感辐射传输研究室主任。近年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组织开展了“北京星机地定量遥感综合试验”,主持开发了“RSIS遥感反演系统V1.0”等软件;参与开发“机载多角度多光谱(AMTIS)遥感数据处理软件V1.0”、我国典型农作物标准波谱知识库,合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
李加洪
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