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科普能力评价报告(2016~2017)
图书
中国科普能力评价报告(2016~2017)
EVALUATION REPORT OF CHINA’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BILITY (2016-2017)

ISBN :978-7-5097-9486-9

丛书名 :科普能力蓝皮书

学科 :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历史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科普工作是一项有助于宣传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其顺利开展对于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科普工作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2007年,《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准确界定并厘清中国科普能力建设现状,能够更加明晰中国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下一阶段的科普工作。总报告通过回顾前期科普能力建设情况,设计了体现科普能力建设动力因素来源的中国科普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从区域、城市群等角度实证分析了2009~2014年的中国科普能力建设的动力来源,构建并测算了2006~2014年的中国科普能力指数,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建议。

分报告共收录报告4篇,分别从科普投入、科普人才培养、科普活动和科普传媒四个维度阐述了各自在科普能力建设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为推进科普能力建设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分报告作为主报告的有效补充,更加深入地就科普能力建设问题展开了论述,支撑并延续了主报告的研究内涵。

综合篇共收录报告5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科普活动现状,提出了加强创新科普活动的政策建议,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科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理顺了中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政策法规,结合“双创”背景定量化研究了科普投入与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间的关系,基于“创客”教育提出了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专题篇共收录报告6篇,以国内外科普能力建设的案例为研究主线,国内方面以北京市、重庆市和四川省为代表,国外方面以美国航空航天企业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普能力建设现状,并就基层社区在大科普中的地位、新能源汽车对社会进步的驱动作用展开了论述。

总之,为适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对科普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科普工作,全书围绕提升中国科普能力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最新研究,力求为推进和指导未来中国科普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必要的支撑。

李富强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经济管理。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企业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湘潭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出版专著20余部,承担铁道部、科学技术部、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电力公司等国家、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等期刊上发表数十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李群

1982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临清人,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199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二级)、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发展智库理事长、中国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特聘智库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连续担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成员,科技部、中组部、人事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有关领域的咨询专家,教育部硕士学位点评审专家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6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部分省市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首席科普专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委)、《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科技论坛》(编委)、《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生态发展、林业生态评价,以及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林草业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咨政建言报告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等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1项,构建了一些学术创新模型,例如L-Q灰色预测模型、扰动模糊集合和评价模型获得一定的社会反响,在经济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版专著6部,其中《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主编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北京科普蓝皮书、生态治理蓝皮书、生态林业蓝皮书、生态发展蓝皮书、低碳发展蓝皮书、文旅大数据蓝皮书等7部蓝皮书;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论文、理论文章200余篇。指导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完成了国家和部委交办的多项研究任务,发挥国家智库成员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得到中央首长及中央领导的批示20余次,为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了有力借鉴,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曾获得省部级青年科技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妇联优秀论文一等奖、特等奖,中国社科院信息对策研究成果近20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奖励。2016年获得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联合表彰。


王宾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经济预测与评价、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SCI、EI、CSSCI期刊收录;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作为重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科技部多项研究报告撰写;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项。在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nd Management Journal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中国科技论坛》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合著4部。


董全超

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科普政策、科普理论研究。


汤乐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科普部部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普及管理。


马宗文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科普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方法研究”(2012年)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公众获取科普知识主要途径和渠道研究”(2015年)等研究工作。参编过《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4)》、《健康科普——人际传播的实践艺术》等著作,发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等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