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97-9484-5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北朝隋唐均田制下的所谓“受田”,一般并非实受。误将“受田”理解为实受者,得出结论,大量无主荒地的存在以及土地国有制是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并进而推论是拓跋族将均田制带进了中原社会。本书揭示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是如何导致误读历史文献,引导出不能成立的考证结论。土地买卖的盛行,客居人户的遍布各地,“乡”“里”不再是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统一的共同体,乡官里正也不再具有造籍账和受田还田的职能。五代宋元时期法律保障土地买卖“亲邻优先”,以及关于财产继承、分析的各项规定,反映了所有制的前提和基础已经发生改变,宗族共同体(“亲邻”)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所有制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情况,直到明清时期才发生变化: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开始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人们逐渐摆脱对共同体的依赖。
李锡厚
0 李锡厚 1938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历史·辽史》(人民出版社,2006)以及论文集《临潢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