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保护与替代
图书
保护与替代
Conservation and Alternative Livelihoods

ISBN :978-7-5097-0532-2

丛书名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学术文库

学科 :水资源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水体环境学;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湿地,曾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湿地,自1949年以来经过四次开荒高潮,三江平原湿地的面积缩减了80%。在改善生计和资源保护的可能冲突中,如何找到一条出路,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同时,贫困社区的生计仍能得以改善,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黑龙江省林业厅,于2005~2007年在三江平原的边缘、黑龙江省饶河县实施了贫困与环境行动研究项目“可持续的替代生计与当地社区参与湿地管理”。该项目从替代生计、资源共管和政策分析三个方面,实地研究了贫困社区生计改善和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的可能解决办法,探索解决贫困与资源环境退化恶性循环的途径。本书汇集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要使湿地保护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要为当地社区提供改善生计的其他途径,而且,社区的参与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前提条件。解决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冲突,则是可持续湿地保护的制度保证。所以,本书以湿地资源保护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替代生计、资源共管和政策协调在湿地资源保护中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保护湿地的政策建议。

汪力斌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管理、发展干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主要著作有:《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工作手册》(2008),《农村发展研究》(2002)。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靳乐山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经济学。主要著作有:《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2007),《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2006),《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2005)。


程少侠

黑龙江省林业厅外资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参加过国内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林业发展项目”,主持过世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亚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融资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等国际金融组织项目。


李小云

男,1961年生,陕西定边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部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农村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中国民促会理事。曾获霍英东高等教育研究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消除贫困奖(研究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经以高等发展专家身份受聘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德国、英国等双边、多边和非政府机构,现受聘为DAC-IPRCC研究小组中方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贫困与发展、性别与发展、国际发展援助、社区资源与发展。近来年共出版著作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领域:国际发展合作。


权伍贤

黑龙江省林业厅基建外资处高级工程师。曾参加过世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亚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融资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等利用外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