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97-6197-7
学科 :农业生产经济学;农村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基础问题,党和政府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粮食保持了高自给率,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供应日益短缺,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加剧,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不牢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明显;跨国公司开始以迅猛势头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并逐渐向粮食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等。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诸如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增加,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基于全球化视角,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首先提出了新型粮食安全观,并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然后,分析了我国粮食供需现状,预测2015年、2020年、2030年三个阶段我国粮食的供需情况;最后,针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途径,增强粮食生产抗灾和防灾能力的途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完善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完善政府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开放式的粮食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构建我国粮食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方面,提出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对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风险,对于驳斥“中国威胁论”,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缓解粮食结构矛盾,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稳定粮食价格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自然条件、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等系统综合考虑及研究,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三农”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以及三者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参考。
李孟刚
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NAES)院长、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主持各类项目共计7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及其他项目50余项。截至2022年6月,在《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0部,组织编写20余部产业安全蓝皮书。共获得7次省部级奖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代表性成果:调研报告《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2021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调研报告《关于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有关情况的建议》于2019年2月8日获得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批示意见,2019年2月27日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批示,获得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肖捷批示。2013年3月撰写的内参报告《“小土豆”如何办成“大产业”?》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农业部采纳。撰写的专著《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于2017年8月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此外,《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产业安全预警研究》《产业安全评价》等多部专著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
郑新立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研究,在投资体制、计划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有大量著述和独到见解。主要论文收集在《郑新立文集》(1~16卷)中。2013年被《经济学家周报》评选为“中国十大著名经济学家”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副组长,国家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曾参加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多次参加国家五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文件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