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97-5605-8
学科 :旅游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
《屯堡文化研究》编委会
-
代序 这个文化太重要了
-
第一部分 历史钩沉
回到原点,从历史出发研究屯堡 毛佩琦屯堡服饰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 赵连赏pp. 39-54(共16页)明代安南卫初步研究 孟凡松pp. 77-81(共5页)郭子章其人 朱光文 -
第二部分 理论探究
pp. 92-107(共16页)屯堡语言艺术中的传统哲学内涵 何小英明代卫所武职犯堂研究刍议 赵小芳 -
第三部分 文化反思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朱伟华近三十年贵州地戏研究综述 吴电雷 -
第四部分 民俗析释
屯堡方言的“言子话”及其文化内涵 吴伟军平阳古里余川正月十八“抬汪公” 汪学明简论黔中汉语方言的历史形成 叶晓芬雷鸣屯堡人家的节气与会口 吴之俊安顺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王义屯堡民俗“万民河会”探析 石林元pp. 276-287(共12页) -
第五部分 文化策略
pp. 302-308(共7页)关于屯堡风景区规划的思考 吴忠平pp. 313-324(共12页)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 韦明顶袁承蔚黔中经济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 宋立黄海燕pp. 350-356(共7页)
屯堡文化滥觞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即民间所谓“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明初,大明军队征服西南以后,朝廷为长治久安,令大军就地屯戍,并从中原、湖广和江淮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黔中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们既执著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屯堡方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民间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民居以木石为主营造,既质朴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构成黔中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吕燕平
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吴羽
吴羽,男,贵州三都人,社会学教授,安顺学院旅游学院院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儒学会会员、安顺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