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
图书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2017)

ISBN :978-7-5201-3176-6

丛书名 :教育扶贫蓝皮书

学科 :教育社会学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紧紧围绕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教育领域的扶贫热点与重大现实问题,遵循精准扶贫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取向,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在充分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特别关注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并结合政策分析和专题研究,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指标体系、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及帮扶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农村学校留守女孩的精准帮扶等做了案例解析,以点窥面,呈现和探索我国脱贫攻坚进程中具有关键节点和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及其应对之策,为改善和提高我国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丰富和夯实我国脱贫攻坚基础,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建议。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由总报告、政策进展、特别关注、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五个部分组成,共10篇报告。总报告基于我国教育扶贫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对象瞄准工具、政策评估指标工具、持续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工具的对策建议,并从基础、能力、通道、空间、力量五个向度出发,构建反映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根基性、保障性、支撑性、拓展性四个方面的教育扶贫指标体系,以期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注,报告着力突出扶贫先扶“心”,基点在家庭的观点和主张上,要完成精准扶贫,就要首先考虑把扶贫力量精确对准扶贫对象内心(内在力量),让教育的力量进入家庭,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帮助个人与家庭改变命运。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专题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配置存在着超编与缺人的矛盾、管理“不公”现象,以及观念保守、态度消极、行动滞后、基础薄弱、条件支撑不足等新老问题,需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深化改革开放角度想点子、找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共性问题。作为典型案例,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开展的“美丽女孩”行动,从经济、情感、学习和特长发展四个维度对农村学校留守女孩和无依女童进行精准帮扶,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配合、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的长效关爱服务体系,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和参考。

王文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主任等。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学习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2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60余篇;撰写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教材等10余部;荣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李兴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10余项,在教育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余部。


白晓

史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