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80230-925-8
丛书名 :社会蓝皮书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年度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16年。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国家部委和部分高校,他们从人民生活、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本书以其权威性高、信息量大和专家视角的特点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热销的学术著作。
2007年,中国宏观社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显著增收,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在2007年获得快速推进。在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就业结构显著改变;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成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题,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组成的公立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显著增加,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针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得以建立,这都将继续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有较大进展,《就业促进法》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进一步推动劳动关系调节走向制度化;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标志着环境保护理念的历史性转变,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治安进一步呈现出良性化发展的态势,主要违法犯罪的发案数量有所减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数开始回落,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信心全面提升。
2007年,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能扭转;群众反映较大的医疗问题尚未根本改观,医患矛盾呈现增加之势;劳动关系不和谐问题仍然突出,落实新《劳动合同法》面临挑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
2008年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史上的新界标,北京奥运会将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巨人的兴起。防止经济过热、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关注民生、注重公平,是未来一年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
汝信
1931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韩国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博士。 学术专长为哲学、美学。专著:《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美的找寻》《论西方美学与艺术》《汝信自选集》。合著:《黑格尔范畴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译著:福米娜《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列夫可夫斯基《1947年前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卷前半部、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
陆学艺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主攻中国哲学,1965年毕业。曾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8年以后,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及以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1983~198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派到山东陵县挂职,兼任县委副书记。 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任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6年当选为会长:1993年、1998年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农村问题专家。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多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陈光金
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研究成果:《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专著)、《新经济学领域的拓疆者——贝克尔评传》(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合著)、《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合著)、《内发的村庄》(合著)、《中国小康社会》(合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合著)、《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合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合著)等。
李炜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社会分层、社会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社会福利建设研究的民意视角》(专著)、《提升社会质量的社会政策建设》(著作/合著)、《农民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论文/合著)、《与时俱进: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论文)、《社会公平感:结构与变动趋势(2006—2017年)》(论文)。
许欣欣
女,北京市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2007年,先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做访问学者,早期关注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结构变迁与社会流动》(专著)、《中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演变趋势》(论文)、《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论文)、《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论文)、《中国乡村建设与改造的案例研究》(研究报告)、《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