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2011~2012)

ISBN :978-7-5097-3293-9

丛书名 :区域蓝皮书

学科 :区域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十二五”开局,转变发展方式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区域经济的联动与统筹发展则是其实现的基本支撑。东部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为产业结构的提升、转型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改变了增长格局。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期。目前东中西部出现的增长差,有利于调整期的“软着陆”,是我国“稳中求进”、深入改革的必要战略路径。 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国性战略统筹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落实于各区域的一个个国家战略规划,相关方面的改革试验在区域层面深入铺开。2011年,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思路,在不同区域的大胆试验,展现出了全国一盘棋、互补性改革全方位突进的特色:①成渝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②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③粮食核心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④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软实力;⑤加大沿边地区口岸建设,深化开放格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更为艰巨的新阶段。 2012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年份,同时也是重大战略突破期的发力年份。预计区域发展格局仍将持续,经济整体上将在进与稳的平衡中呈现较快发展。然而改革在重要领域将有新突破,以下三方面的区域改革值得关注: 一是,以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为主导,区域将更加注重差异化的策略;不同主体功能区形成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民生的关注与政策实施将力度更大,见效更快、更实。 二是,在发达国家提出“重回制造业”的国际形势下,抓紧调结构,促转型,加强我国实体经济,包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打牢实体经济基础;加大金融改革与创新力度,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等等,我国在这方面的改革任重道远。 三是,区域改革将改变经济、社会一手硬、一手软。2012年,以民生为本,在加快转型中,努力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将成为各区域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又一大亮点。

景体华

北京市社科院。本文属于《北京人口、就业与城市发展》课题组集体成果,景体华、唐勇为执笔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1990~1991年被聘为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市委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北京经济的周期、动态趋势分析和预测;人口与就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决策与政策仿真试验。曾参与并主持多项大型课题研究,包括20世纪80~90年代的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1世纪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国家和北京的人口计生战略研究、领衔北京就业与人口及空间布局、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课题。曾主编从1993~2007年的《北京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首都发展报告》;主编从2004年至今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曾多次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除以上主编的首都和区域发展报告外,主要学术著作还有:Trend und Zyklen des Wirtschaftswachstums in der VR China 1952 bis 1988;《北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研究》;《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经济思想史话》;《现代经济数学基础》等。


魏书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近年来先后参加的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三大都市密集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北京市发改委招标的“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委托课题“北京产业基础和结构变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主持了北京市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区域蓝皮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戚本超